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研究

2024-02-07三农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力的推动及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完成了对农业上、中、下游组织形式的覆盖,并在全面衔接与整合农业产业链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该文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发展的不足之处与薄弱环节,进而提出优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的有效策略,以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带动农村产业链全面升级,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

伴随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与地缘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溢现象严重,农村大学生回流率也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这给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一定阻力,基于此,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政策驱动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以农村为发展主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协同发展,给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没有可供借鉴的发展前例,地缘、资金、民情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其具备不可复制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厘清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改进策略,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2]。

0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分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与发展是农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路径,其与农业科技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重心转移、政策支持等均息息相关。农业科技不断更新发展,小型、大型农用机械的普及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单位土地面积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要求促使更多人从事农业生产衍生产业链的工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分散化、无序化、碎片化等方式限制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土地利用率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多元化经营手段互补,在建立农业产业链、推广农业现代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3]。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个体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几种表现形式,在农村自身发展需求需政策扶持共同驱动下,新型农业主体发展速度极为迅速,覆盖的农户数量与农村产业数量均呈增长态势,且不断发展出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衍生产业,为农村产业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与出路。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04万个农业经营单位和20743万个农业经营户,在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已经达174.9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5%[4]。

0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研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要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以科技兴农为中心,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中新产品、新模式研发的投入比例,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果转化周期,加快打造农业经营产业链,提升对高附加值延伸产业的开发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建立有效的农业经营防污染措施,防范经营开发带来的对农村人文环境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农业经营与环境保护关联起来,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发展[5]。

2.1 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含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含量的提升,要从外部推动与内部升级同时进行。外部推动首先要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在落实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与地域优势,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重点帮扶发展科技型农业经营主体。其次,协同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产品相关领域的立项与研发进度,以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加速研发成果的实际转化;最后,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财税积极作用,给予农业经营主体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水、电、地等方面给予相应补贴,地方财政以贴息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融资对接,金融机构应降低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门槛,加大对其的信贷支持力度,形成财政、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多元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体系,彻底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内部升级要确保以农为主的经营体系,农村、农业、农民是新型农业主体培育的核心,产业升级与产业延伸发展均要保证以农为主的发展思路;要改变农民的传统经营思维,使之逐渐接受并参与进新型农业主体中,通过深入宣传、实地考察、示范带头、产业培育等多种方式,让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将农民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中;最后要改善农村整体环境,加快道路、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吸引农村外流人口、大学生回流的基础上,吸引更多人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与资金缺口,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努力把农村经济发展打造成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发展极。

2.2 建立绿色长效发展机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应遵循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避免因经营开发对农村人文自然环境的破坏,兼顾农业效益与环境保护,推广乡村旅游、有机农业、传统手工业等轻资产、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环保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要摒弃传统的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发展思路,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农业产业链与生态链,发展农产品的半成品与成品的粗加工与深加工产业,以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机械与生产技术,控制农药、化肥等用量,从源头上进行食品安全控制,以优质农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积极谋求外向型发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为农产品走出去打下基础。

2.3 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不应局限于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要引导与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经营主体培育。首先,农业技术服务方面,其中包含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农业服务经营主体的培育,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压力,分工协作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也有利于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发展。其次,销售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的便捷化促进了农村电商的繁荣,新型农业电商的发展,让农村电商开始以购为主向对外销售转变,农业电商的规范化发展,可以让农产品以更快的速度与更少的销售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在平抑农产品物价的同时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最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还应注重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3

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推动农村生产力进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近几年在政策驱动下,新型农业主体实现了数量与质量的大幅增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要突破传统经营发展思维限制,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产品有效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还应发展农业服务类经营主体,将信息化技术、数字经济、农业电商等因地制宜的进行本地化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人文自然环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联点,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农村人文、自然环境发展,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兼顾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为优质农产品产业打造与走出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