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数字新农匠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困境及发展策略

2024-03-14三农

本文梳理了「数字新农匠」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发展智慧农业培养「数字新农匠」所面临的乡村数字人才匮乏、培育路径不畅等困境问题。基于此,探索与构建了涉农职业院校「一平台、双融合」的「数字新农匠」育人策略:产教融合培养本土化智慧园艺新农匠;实施「产学研用」创新驱动「数字新农匠」的培养路径;依托项目、校地协同打造「数字新农匠」培育新模式。

智慧农业背景下培养「数字新农匠」面临的困境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但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而因发展智慧农业急需的乡村数字技能人才不足,涉农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滞后,且培育路径不畅、模式不全等瓶颈问题,亟待破解。

一、数字素养不足,数字技能人才匮乏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素养是应用和推广各种数字技术的基础和前提。但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却存在数字素养明显不足的问题。据202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民「数字贫困生」较城市普遍。一是,农村现有劳动力老龄化,因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不强,使其数字意识淡薄、数字化技能缺失;且难以紧跟农业科技前沿知识,无法适应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等的需要。二是,农业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农民和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不足,也难以满足农业数字化转型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亟需构建农业数字化转型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其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

随着现代智慧农业的发展,急需具有AI、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但智慧农业生产领域严重缺乏既具有数字化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又精通实际应用操作的复合型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导致数字化农业技术难以转向现实生产力。因此,面对这种人才挑战,迫切需要培育具有高数字素养且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人才,并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智慧农业相结合凝炼出「数字新农匠」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涉农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滞后、智慧农业发展动力不足

一方面,随着「云物大智」在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应用,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得以融合发展。但现代农职教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智慧农业产业的匹配度不高和数字化人才供给滞后等问题,使涉农职业院校助力智慧农业发展的潜力不强,内生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农业数字化转型也给「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提出了新课题。由于农业产业及其农民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缓慢,农业数字技能人才不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滞后;且涉农职业教育缺乏数字化的「产学研用」实践创新平台及其多元协同的推进机制,致使涉农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农业技术与智慧农业生产需求脱节。因此,涉农职业院校应实施数字化教学,重塑育人模式,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三、「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不全

长期以来,因校企合作不力,产教融合不深,致使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脱离农业生产实际。且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产业技术需求无法衔接,致使科研成果转化不畅。为实现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亟待加强与涉农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深化农职教改革,搭建农业生产实训、农业人才培训及其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服务智慧农业发展。从而促进教育、科技、产业和人才深度融合,互生互长、协同发展。

培养「数字新农匠」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

探索培养「数字新农匠」的有效路径:从「产教融合」角度考虑,农业职业教育对接智慧农业,实施农职教数字化转型升级;旨在对接智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园艺作物的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数字化的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与农民培训,培育适应乡村园艺产业振兴的「数字新农匠」;从「科教融汇」方面分析,重在将数字化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融入智慧园艺生产过程,推广应用到相应农业企业和农民生产的田间地头;通过转化园艺科技成果,促进现代园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因此,要解决制约发展的困境问题,关键在于创新现代农职教数字化育人模式,实施数字化教学革新,依托农业科技项目,构建「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数字化实践创新平台。培养「数字新农匠」,关键在于为改革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联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发展策略。

一、产教融合培养本土化智慧园艺新农匠

锚定智慧农业新技术,着力发展「数字化教育」,大力实施产教融合、「三教」革新,重构涉农职业教育新生态,从而平衡涉农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高技能农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1.1 对接区域产业、搭建数字平台

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基于产教融合,依托项目驱动模式,「政校企研推」多元协同,对接数字化园艺产业,构筑数字化、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平台,实施园艺类专业、课程等数字化教学。对接智慧园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数字化园艺专业教学,培养扎根乡土、适应数字乡村园艺产业振兴需要的新农匠。

1.2 聚焦数字农业,实施农教革新

首先,专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链。通过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增设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商、农业大数据等专业与数字化模块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专业适应性」,提升涉农职业院校服务地方数字农业经济发展能力。其次,专业链对接创新链。为应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需将最新农业科技知识与数字化智能技术等及时引入教学实践,加快涉农专业数字化转型。再次,研发数字化乡土教学案例,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将数字素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引领学生聚焦「三农」领域提升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数字新农匠」。最后,提高农职教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引进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与素养,并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实施面向乡村居民的网络教育,全方位满足智慧农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实施「产学研用」创新驱动「数字新农匠」的培养路径

一是,要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培养创新型智慧园艺专业新农匠。将数字化的园艺专业新技术、新成果融入智慧园艺生产过程,并不断推广应用到农业企业、农民生产的田间地头。由此转化科技成果,促进现代园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要搭建数字化「产学研用」的园艺生产实践创新平台。借鉴「互联网+智慧园艺」的农科教融合育人新模式,构建产学研训一体化的智慧园艺实践教学基地和「互联网+实验室+园艺生产基地」的实践教学云平台。据此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数字新农匠」培养路径。培养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园艺生产实际问题,提升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使其成为拥有数字化思维、科技创新能力与园艺产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依托项目、校地协同打造「数字新农匠」培育新模式

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对接枣庄地域的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大樱桃等园艺产业基地及智慧园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过程,依托园艺科技项目驱动,组织实施数字化园艺专业教学,培养适应数字乡村园艺产业振兴需要的新农匠。其次,将枣庄地域涉农职业院校与农科院、农技推广中心、园艺企业、农业园区等筑成智慧园艺联合体与实践创新平台,打造数字园艺产教融合共同体。从而促进智慧农业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协同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实现园艺产业的高科技、智能化发展。再次,以枣庄华沃智慧农业产业园果蔬智能化无土栽培为案例,依托本区域智慧农业产业园区等,实施「师生入企、双融驱动」育人模式。通过打造乡村田间学校,职业院校教师为智慧农业产业园提供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及时将新技术、新成果等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创新打造其新品牌。由此对接智慧园艺产业,实施项目驱动,培养「数字新农匠」,赋能乡村园艺产业振兴。并通过探索与构建「师生入企、双融驱动」的育人模式,打造典型案例,以期为培养农业数字技能人才和助力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时代发展智慧农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予以保障。培养「数字新农匠」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智慧农业的核心力量,亦是强农兴农的关键所在。「数字新农匠」的培育成效直接影响着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涉农职业院校探索「一平台、双融合」的「数字新农匠」育人路径,培养造就「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数字新农匠」,可以有效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引领智慧农业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作者:崔涛 黄振)

中机院起源于产业竞争情报监测,发展壮大于产业规划咨询,成名于国家级新城新区规划全链咨询。专注于产业及产业园区大数据、咨询、规划、设计、招商、运营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