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玉米地里下「彩蛋」 「虫虫特攻队」这样干农活

2024-07-16三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入伏之时,农作物正处于关键的生长周期。眼下,各地小麦正在收购归仓,夏玉米长出新苗,春玉米再有一个月就可以收获。按理说农忙暂时告一段落,但总台记者在山东采访时却发现,这里的庄稼地正迎来一支特别的「虫虫特攻队」。「虫虫特攻队」究竟是怎么干农活的,战斗力如何?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 我现在来到了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的尚堂镇,这块玉米地里,分别长的是春玉米和夏玉米,那么个头高一点的就是春天播种的,个头矮的就是夏天播种的。大雨过后,当地正在抓紧时间进行生物防治,今年的防治办法和往年略有不同。

变化就是来自记者眼前这种小小的蜂球,别小看这小蜂球,背后却有大乾坤。

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农服团队 赵宾: 这一只小小的蜂球里边,它是一个我们农田的「虫虫特攻队」,里边有1200只赤眼蜂的虫卵,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昆虫。

赵宾说到的这个天敌昆虫,是指寄生或捕食其他害虫的昆虫,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控制害虫的发展和蔓延,来维持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盛夏玉米进入快速生长期,玉米螟、玉米蚜等主要害虫也都「悄悄」在地里「安营扎寨」了。

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农服团队负责人 孙开强: 我们会看到一排排整齐的这个小孔,这就是玉米苗期的时候,典型的玉米螟正好暴发虫害,你看它们咬得多么齐,这就是「案底」。

玉米螟属于世界性害虫,它的幼虫不光是喜欢吃玉米叶,如果防治不及时,还可以在整个玉米秆、玉米穗上挖掘长长的移动「隧道」,等到了成虫就会变成长翅膀的迁飞害虫,还会再次产卵后钻入玉米穗内。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虽然玉米螟危害不小,但研究透了它,也不怕。既然地里有害虫,除了帮农户做好基础预防之外,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农服团队还请来了玉米螟的天敌昆虫来精准防治。

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农服团队 赵宾: 我们这个最上策就是用赤眼蜂,我们利用一个生物防治、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一亩地里要撒8个球,大概就是接近1万个赤眼蜂。

德州市庆云县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 李震: 进行生物防控只是我们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一个环节,我们还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社会化服务,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种地联盟」 双向奔赴

作战能力还挺厉害的「虫虫特攻队」,是如何被请到田间地头现场作业的?农户是如何接受的,生物防治大规模推广中又有啥难题呢?

记者注意到,大热天里和赵宾一起忙活的还有不少小伙伴,这些年轻人都来自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他们的任务就是运用最新的科技,不断地在地里整活儿。

生物防治推广,在这片庄稼地里已经进行了四年的试验示范。效果如何,同一片地里的夏收小麦的收成,就是生物防治的成绩单。

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农服团队负责人 孙开强: 你像我们刚收获的小麦,整个化肥农药比我们2023年少投入大约在90块钱,但是今年我们小麦的产量,反而呈现每亩地增长了大约50块钱。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科技支撑。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所属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是一支专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队伍,他们开展土地全程托管和菜单托管服务。科学种地、数字农业、生物防治,就是他们推广的三大核心业务。和如今自信满满不同,当初签订托管合同和小麦订单时,农服团队负责人孙开强压力不小。

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农服团队负责人 孙开强: 我们签订的订单客户,不光是说要到我们每一块地进行现场查看,还包括通过信息化软件进行日常监管,管控是非常严格的。如果要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我们可能就错过了最佳的农时。

农时农事不等人。农服团队「牛人」不少,但欠缺生物防治的经验。带着压力和诉求,他们敲开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大门。

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科研助理 吴光安: 我们这边的优势在于具有比较完备的天敌与授粉昆虫的研发、繁育以及市场推广,有一支实力非常强悍的「虫虫特攻队」。

双方团队经过两年试验示范、打磨整合组成「种地联盟」,科学种地的双向奔赴,依托的是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的天敌昆虫实验室。记者看到,十多个种质资源库、各类天敌昆虫在这里集结,组成了一支让害虫「忌惮」的作战大军:「赤眼蜂」和「玉米螟」对战正酣,「丽蚜小蜂」捕捉「白粉虱」,多种天敌昆虫分区作战,各司其职,共同保卫粮食和蔬菜。

「虫虫特攻队」背后的新农人

对症下药,以虫治虫,「虫虫特攻队」的奥秘还有哪些,我们走进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实验室,一探究竟。

目前全球天敌昆虫有230多种,最为常用的有30多种。天敌昆虫产业化是农作物害虫可持续综合治理的手段之一,农业生产的精品化、无公害化的发展趋势,对天敌昆虫产品有强烈的市场需求。我国天敌昆虫资源丰富,对症下药,以虫治虫,发展空间还很大。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 我现在来到了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核心实验室,它也是农业农村部的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说白了就是专门和虫子打交道的实验室,在100平方米的空间里面,留存了八大种、数几十亿只的昆虫和天敌的种质资源库,我身边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就是这个实验室的主人,专门和虫子打交道的。

实验室里的这些年轻人每天要观察上千次,除了有一双「火眼金睛」之外,实验室里新添置的一系列高科技装置,也成了这些年轻人的好帮手。赤眼蜂的生长、产卵等全过程,在眼前这个超高精细显微镜下,看得一清二楚。

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科研助理 吴光安: 这个是放大了五十倍的一个效果,在这个镜头上有显示,它最高可以放大二百倍。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天敌昆虫行为学细节性的东西。对我们后期的科研生产,甚至于包括释放、田间推广应用、都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记者从中国农科院了解到,作为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重发的国家,我国每年平均防控面积70多亿亩次,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的市场潜力巨大。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并发挥积极作用。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和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两个团队就从中受益,而且还在探索新机制,进一步深化为农服务。

效果好不好,收成说了算。以虫治虫的绿色防线,也得到了不少农户和村集体的点赞。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蒋树林 宋建春 王朋 张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