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原来早在唐代就很重视职业技能教育,那时候都学点啥?

2024-09-12三农

前言

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来看,不仅需要能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治国能臣,还需要能推动国家发展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方面的实用技能人才。

崔融提到的:「辟土殖榖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农民负责从事农业生产、耕地植桑,手工业者负责生产出高质量的手工业产品,商人负责各种物品的流通和贸易,这部分庶民群体各尽其能,共同推动国家的经济的全方面发展。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开元年间「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

杜甫诗中也记载了开元时期的盛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上述内容都提到了当时稻米的情况,价格很低的同时说明当时粮食的产量很高,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这都离不开农民群体辛勤劳动。

此外,唐朝时期纺织业、陶瓷业、冶铸业等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生产出了很多高质量的产品,除了用于国内外,很多都远销海外各国,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当时长安和洛阳都是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无论是高质量的手工业产品还是商业贸易的繁荣,都离不开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国家的全面发展,既需要官僚队伍中的治国能臣,同样也需要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这部分庶民群体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这部分庶民群体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朝时期,对于没有入仕机会的庶民群体来说,无法通过科考做官实现阶层的跨越,因而从小学习的都是用来谋生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在年纪还小时就开始接受生活技能的教育,明确未来职业后会继续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会接受道德方面的教育。

这类群体虽然没有入仕的机会,但经过童蒙阶段的教育,再加上父母的亲自教导以及继续深造学习,基本能够掌握用于谋生的生存技能,属于民间的职业技能人才。

与官僚队伍中高级技能人才不同的是,民间的职业技能人才更侧重于学习的是实用知识和基本的谋生技能,其中以数学为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高级技能人才学习的内容是更为高深的「九数」,用于解决的也都是国家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包括国家财政的预算制定和钱财核算、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测量计算和合理布局等问题。

而庶民群体从小学习的是基本算数知识,主要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典型的教材有【九九乘法歌】,敦煌出土文献中S.4569比较全,有七行,从「九九八十一」到「一一如一」,共有四十五句,相当于今天学童所背诵的九九乘法表,都是最基本的算学知识。

蒙童通过背诵这些乘法口诀,熟练之后再运用到日常的简单运算中。商人家庭的子弟自不必说,这些算学知识都是必须要学习的基本内容,而对于农民和手工业家庭的子弟来说,也需要学习这些基本的算数知识。

像日常生活中的记账、买卖物品等都需要运用到算数知识,手工业者在生产的过程中也需要掌握基本的算数知识,戴卫红在其文章中曾提到:「制砖者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要掌握土方的数目、砖的尺寸,统计砖的数目,不可避免地要与数字打交道,而数学计算最基础的便是九九表,因此这块墓砖上的九九表可能便是制砖者在砖面空白部分信手写下了平时背默的九九表」。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庶民群体在童蒙教育阶段更侧重于学习的是实用知识和基本的职业技能,培养的也都是国家所需要的实用技能人才,这部分庶民群体占据着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掌握着国家的国计民生,为自己谋生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国家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全方面发展,其中就以手工业为例阐明童蒙教育阶段庶民群体职业技能教育的效果。

唐朝时手工业发展迅速,纺织业、制瓷业、漆器业等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海外各国都以能够进口中国的货物为荣,其中瓷器、漆器和丝绸尤其受到外国人的欢迎,促进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

【新唐书】中专门记载的南海诸国就有约三十个,其中诃陵,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就是当时唐朝与西亚和南亚的重要海上交通要冲,在这个地方常有海盗出没,也经常会发生沉船事故,使得许多宝藏都掉落在这片海域中。

1988年印度尼西亚的几个渔民在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勿里洞岛进行采集活动时,发现有一些陶瓷碎片以及木船的零件,后经过专业人员的打捞和勘测,确定为是一艘唐朝时期的商船,因撞击到一块黑色的巨大礁石而沉船,因此被称为「黑石号」。

船为阿拉伯人所造,主要用于海上贸易,将西亚地区的木材、香料等运往中国,再将中国的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原路运回或是运到更远的地方进行交易。

伴随着「黑石号」打捞出来的文物多达六万余件,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瓷器,从品种来看主要包括越窑青瓷、广州青瓷、北方的白瓷以及长沙窑瓷器,其中长沙窑瓷器数量最多,多达五万多件,说明长沙窑瓷器有当时有很大的海外需求。

长沙窑的兴起大概与当时唐朝的社会背景相关,安史之乱之后,大批拥有熟练技艺的窑工南迁,直至中晚唐时期,长沙窑开始崛起。

从「黑石号」中的长沙窑瓷器来看,造型相对比较简单,以碗和执壶为主,主要的装饰方式是釉下彩,釉色呈现青黄,彩绘以绿、褐二色为主,通过运用多种色彩来装饰瓷器的做法突破了传统的装饰手段,具有革新的意义,这些都离不开技术工人在技术方面的创新。

这些瓷器的内壁还书写有文字,都是当时流行的民间俗语、谚语、诗文、俚语等,内容通俗易懂,甚至还写有关于器物的用途说明以及为窑厂写的广告词等,迎合了当时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

这也说明当时制瓷的工人在拥有熟练技术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这些都是技术工人在蒙童时期就开始接受相关技能教育的成果。

此外,长沙窑瓷器的纹样丰富,既有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等基本的图案,同时还有色彩大胆、想象力丰富的抽象图案,这些图案灵动活泼,充满了生命力,都是出自当时的技术工匠,说明这些技术工匠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长沙窑瓷器我们可以得知当时技术工人在拥有熟练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与当时的技术工人普遍从童蒙阶段就开始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有关。

除长沙窑瓷器外,「黑石号」中还有越窑青瓷和北方的白瓷,数量相较于长沙窑来说比较少,但并不能说明这些瓷器没有受到海外的喜欢。相反越窑青瓷和北方的白瓷,由于烧制的技术水平高,极为精美,属于海外市场的高级瓷器,出口海外后也主要是专供皇室和贵族使用,因而数量较少。

唐朝时期,我国的制瓷业相当发达,其中尤其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技术水平,越窑青瓷胎质坚硬细密,釉色翠绿明亮,邢窑白瓷纯净光洁,胎质轻薄细润,都受到当时的广泛赞誉。

这些质量较高的瓷器,制作工艺也极其复杂,「需经过取土、炼泥、镀匣、修模、洗料、做坯、印坯、旋坯、画坯、荡渤、满窑、开窑、彩器、烧炉等步骤」。

尤其是在制造瓷器的过程中,要进行细致的分工,每个步骤都需要专门的人来完成。往往一件瓷器的制造,就需要经过十几人之手,这些都要求由各方面技能都极为熟练的工匠来完成。

其中「取土」的过程就需要工匠能够熟练地辨别各种土质,选取最合适的土来进行烧制,而辨别土质的这些技能都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尤其是制瓷业家庭出身的子弟,从小学习最多的职业技能都是瓷器制造方面的,辨别土质是最基本的职业技能。

「修模」是指在烧制瓷器前需要有一个模子来固定瓷器的款式和大小,以保证最终烧制的瓷器是整齐划一的,而模子通常要经过反复的修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个步骤需要工匠能够足够的细致和耐心,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而在童蒙阶段德行方面的教育除了教导蒙童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外,也会教导蒙养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行,其中就包括爱岗敬业的内容,教导蒙童在工作时要认真细致,全身心的投入。

「画坯」是能够体现瓷器美感的重要步骤,要求工匠能够结合瓷器的造型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这个步骤要求工匠具有良好的审美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从童蒙阶段就开始培养。

「满窑」和「开窑」都是瓷器入窑烧制时的关键步骤,都需要对窑火有准确的把握,而这些都是职业技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蒙童通过职业技能教育的学习,能够对窑火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烧制出完美的瓷器。

从上述内容来看,瓷器制作的每个步骤都需要有熟练的技术工匠来完成,除了要求这些工匠能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外,还需要工匠能够拥有爱岗敬业的良好品德以及良好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