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新发展理念的毕节实践|先行先试 毕节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2024-09-30三农

六冲河畔,山光水色,游人如织。黔西市化屋村苗家儿女载歌载舞,盛装喜迎八方宾客。

草海之滨,全省首条光伏组件生产线落户威宁,一块块光伏组件产品经切割、焊接、层压等20多道工序生产下线,发往全国市场。

乌蒙腹地,青山如黛,溪水淙淙,一幢幢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分布其间,全省首张集体林「碳票」落户赫章县海雀村,让万亩林海变成「绿色银行」。

青山多妩媚,奋进正当时。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时代课题,毕节的高质量发展,凭生态而立,因绿色而兴,正以先行先试的担当与气魄,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39年前,海雀村因过度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森林覆盖率不足5%。

威宁自治县麻乍镇乐利村「农光互补」产业基地,占地2600余亩,2018年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当地引进麻乍镇科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光互补」项目,引进经营主体,流转电站土地,发掘可利用土地1000余亩种植红菜薹、牧草、冰粉籽等作物 ,实现了板上有效益、板下有收益。(通讯员 岳刚 摄)

「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可多打粮。」怀揣消除贫困的决心,在老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村群众一代接一代地植树造林,将一座座「和尚坡」点绿成1.37万亩林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7%。

生态好了,水源留住了,村里发展起特色产业,种香菇、中药材,发展乡村旅游等,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回乡创业,当地群众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33元。家家户户住上大平房,一半以上人家开上小汽车,部分村民开办民宿,靠着万亩林海资源吃上旅游饭,海雀人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守住林海,才能端稳饭碗。」海雀村护林员王光德说,2022年4月底,全省第一张集体林的林业碳票在海雀村发放,涉及以华山松为主的森林面积7346.5亩,预估碳汇价值104万元左右,能让全村229户群众户均增收4500多元。

向绿而生,厚植绿色家底。

自1988年被国务院批复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被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毕节市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大幅提升到现在的60%。

毕节市还通过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措施,打出了污染防治「组合拳」,全市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点绿成金,释放生态红利。

近年来,毕节市依托丰富的山地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山地特色农业绿色转型。通过推广林下经济种植养殖模式、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措施,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逐绿而行,绘就绿色画卷。

2022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毕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战略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毕节实践开辟了广阔空间。

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必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行走在海拔超过2300米的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灼甫草场,一排排大风车迎风而舞,将风能转化成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大风车转一圈,就能产生2度电,像这样的风车我们有105台。」华能贵州清洁能源分公司雪山风电场场长周世银介绍,从2020年底全面投产至今,每年平均能提供清洁能源电量约4.2亿千瓦时,累计发电量26.17亿千瓦时,与传统火电相比,可节约标准煤约8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60万吨。

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间, 毕节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不断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装机比重持续提升。

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毕节市注重制度创新与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22年,毕节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林业碳票收益权质押贷款,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沉睡」的林地资源变成了「真金白银」,而且为毕节市的绿色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截至目前,毕节市已成功颁发5张林业碳票,完成碳减排交易3102吨、碳票交易17.4万元。

此外,毕节市还注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区域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探索绿色金融制度创新,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当前的毕节,绿色家底更厚、产业结构更优,发展动力更强。锚定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定位,绿色已成为毕节高质量发展的主色调,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毕节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