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挑 水 !

2024-03-29三农

作者 王建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百姓家的生活用水,全靠在土井里打水喝。我们村里相对集中的几个胡同头上都有一眼吃水井,在我家胡同的正南和正北村台下各有一眼吃水井,离家大约有三、五百米远,因此我家挑水还是比较方便的。

胡同北头村台下的这眼井,离家要远一些。这口水井上口直径大约有90厘米,井深4至5米,从上到下井体全部用蓝砖砌成,井囗用砖垒成圆形,中间夹杂着几块石头,为的是人们打水方便而且安全。胡同北头这眼水井啥时候修的,上一辈们也不清楚,据说已有很长的历史了。这眼井的水质很好,入口甘甜,用来煮饭熬粥做出来特别好吃。所以虽然全村有好多水井,来这里打水的人最多,有时候要排很长的队伍。好多人从井里打上水来,就直接趴在水桶边上喝上两口,这样的景象太多了,人们从不担心喝了生水会闹肚子,比起现在超市里卖的矿泉水毫不逊色。那时候家里条件都不太好,有的人家图省钱省事,夏天里晚上不做饭,吃个凉的玉米面的大饼子,喝一碗刚从井里挑来的井水就是一顿晚饭。

记得我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开始挑水,一条木扁担是我父亲才学木匠时做的,既光滑又漂亮,柔韧性很好,挑起水桶来上下颤动,不太压肩。开始家里用的水桶还是木头的,又大又沉,加满水后重量太大,我的年龄小,力气也小,只能挑半桶,后来!换成了白铁桶了,桶的重量减轻了一半,每次挑的水就多了,再加上我的力气越来越大,挑起水来慢慢变得轻松了。每个家庭用的水缸不一样,有大的也有小的,我家用的是个大缸,能盛7挑子水(一挑子2桶),我记得开始一次挑不满缸,不是时间不允许,就是肩膀疼的受不了。挑水既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担着担子要走的快,还要走的稳,走的慢了累,走的快了要防止水从桶里撒出来。所以要又快又稳才行。打水时更有技巧,用井绳钩子钩着铁桶左右摇摆,摆轻了水桶沉不下去,摆动幅度大了,水桶可能会脱离钩子,掉到井里沉到井底,只能再用绳栓上铁钩子打捞,很麻烦。初学打水很容易失误把水桶掉进井底。

几年下来,我打水的技术已很娴熟,水浅时根本不用井绳,只用扁担钩子即可。井台周围一天到晚都是热热闹闹的,特别是早晨和晚上,因为人们都利用这个比较清闲的时间去挑水。在井台打水的时候也是人们交流最多的时候,井台是乡村生活的一处乐园!

有时我也会到胡同口南面的那口井上去打水,这眼井离家近,但这眼井的水质不如胡同北头的好,水质也算可以,就是不太甜。胡同南头的水井边打水的人也不少,有打水的有等待的,有人说个笑话,有人讲个故事,有人逗个乐子,大家哈哈大笑,总是其乐融融。 1975年11月,我参加了县委组织的「农业学大寨」工作队,临走的那天,我便早早起床挑水,把水缸打满了,还多余着两桶,时隔十天半月回家一趟,先把缸里打满水,第二天早晨返回工作队。正式参加工作后也是如此,有时工作忙,就利用天快黑的时候回家一趟,把缸里打满水,第二天一早返回单位,还有时我利用午休时间,骑车回家把缸里挑满水,吃过午饭又回到单位。我不在家或者有事回不来的时候,家里的挑水的担子就落在了妻子肩上。

八十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组织村民集资,打了一眼深井,家家户户铺上了水管,安上了水龙头,解决了家家户户的吃水难题。由专人负责,定时放水,每天吃早饭的时候,村里的大喇叭就响起,随后管理人员就喊话:「注意了,现在开始放水啦!……」,家里人马上停下手中的其他活计,忙忙活活,把水缸和水桶、盆子都接满,因为水每天只放一次,从此我们家家户户挑着担子挑水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家里的挑水担子退出了历史舞台,挑水担子和水桶也成了历史文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民生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正在我县经过,国家修建了大型水库「大屯水库」,引入长江水,县里也修建了「建德水库」水库,引入黄河水,家家户户吃上了长江水,平时庄稼地浇水也用上了黄河水。挑着担子挑水浇地的景象再也见不到了。人们的日子过得是一天比一天好,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作者 王建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