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教学秘书,拟推荐为学院党委书记!

2024-07-28教育

近日,河南某高校网站发布了【关于部分处级干部岗位竞聘结果的公示】,其中提到一名校办秘书科科长拟任校长办公室主任,一名机电学院教学秘书拟推荐为机电学院党委书记人选等。

众多岗位,公开竞聘

领导干部相关岗位竞聘长期在高校发生,有的高校根据岗位空缺情况及需求程度会进行岗位竞聘的工作。如去年9月,四川农业大学决定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在全校在编在岗教职工中选拔3名副处级领导干部,3个学院副院长各1名。同年10月,该校举行副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面试答辩会,对3个岗位8名竞聘者进行了考评。该校党委书记在会上提到 即将出台干部能上能下管理办法 ,持续提升干部监督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把年轻干部培养放在干部队伍的重要位置,通过选派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挂职锻炼、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强化干部聘期期满考核等方式加强干部培养锻炼。

也有高校为丰富干部选育方式,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聘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校内中层干部公开竞聘。

当然,高校的岗位竞聘并不局限于领导干部相关岗位。一般来说,高校有三个岗位类别,即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工勤技能岗。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胜任条件,相同岗位也会有不同的岗位等级。如广西某高校在专技岗分十三个等级,高级岗位分七个等级,其中正高为一至四级,副高为五至七级,中级岗位从高到低分为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十一至十三级。管理岗分为八个等级,即三至十级职员岗位,分别对应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等八级职员岗位。

这三个岗位的竞聘工作,在高校时常有之。有的高校还会进行多轮全员竞聘上岗。

如2003年山西财经大学就废除职务终身制,出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从普通员工到教授全员下岗,全员竞聘 ,收入与岗位相对应,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此次改革,该校将教职工分为教学科研人员类、党政管理人员类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类,并设有不同级别。

该校于2018年还发布了全员岗位聘用实施方案,提到 专业技术岗位 综合考虑本人任职年限、教育教学情况、学术水平、学术贡献、学术影响等因素,体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管理岗位 综合考虑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按照个人所任职务确定拟聘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 综合考虑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按照个人所具有技术等级确定拟聘岗位。

一般来说,高校会根据设置的岗位聘用条件,采用竞争性评审方式进行竞聘上岗,择优聘用。

高校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从多校关于一些岗位竞聘上岗的相关方案来看,方案大都提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深圳特区报在【深圳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一文就指出,在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上,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公办高校率先实行去编制化管理,探索建立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形成「 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非升即走 」的全员聘用制度,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分类聘用、考核评估、晋升制度体系,为全国传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新经验。

早在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到,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改革固定用人制度, 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 ,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级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和聘任期限,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级各类岗位实行公开招聘, 平等竞争、择优聘用

目前,多所高校都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且颇有成效。

聊城大学 为例,该校持续用心用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专业技术岗的竞聘制度改革方面,该校赵少峰博士凭借服务国家战略的咨询能力和突出贡献,通过「绿色通道」被直聘至教授岗位,体现了学校按能力、实绩与贡献评价教师的鲜明导向。此外,该校权责下放,自主聘任,促进学院选贤任能。在岗位竞聘改革中,学校将 教授四级及以下岗位全部下放到二级学院 ,由学院自主开展 空岗竞聘 ,同时坚决实施聘期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应用,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竞聘,连续不合格者给予降级处理,实现了自主聘任、聘约管理、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同时,该校在岗位竞聘中,积极推进学术评价机制改革, 突破学历学位限制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弱化刊物评价,强化同行评议,凸显质量导向。该校教师徐鹏杰作为在读博士生,在共同富裕影响因素领域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在区域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匿名评议专家的高度评价,顺利竞聘教授岗位。

高校建立了相关「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聘任制度,开展相关岗位的竞聘上岗,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校内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积极完善相关岗位设置、职称职务评聘、薪酬分配、激励体系等配套工作,推进相关制度的合理化、规范化实施,或许更能促进校内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