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父母的控制欲,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2024-09-19教育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

「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就感觉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过。」

另一个同学这样说:「我的人生似乎没有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想各方面都做得更好。」

这两位同学,都得了一种叫做「空心病」的疾病。

什么是「空心病」?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教授给它下过一个定义,即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

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是」空心病「最核心的问题。

一种叫作「空心病」的疾病

正在侵袭着无数好孩子

小刘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四年前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

进入大学后,继续保持优秀,在第一学期期末,就取得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

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曾多次尝试自杀。

他告诉老师:「我过去十几二十年的日子,好像都是在为别人而活,我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将他从死亡边缘救回来后,父母、老师都竭尽全力,想要把他拉回正轨。

后面的几年,不断地吃药、住院,用尽了所有可以用的治疗手段,都未见好转。

最后,他的父母不得不狠下决心,让他退学回家。

他的老师惋惜地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病,他原本可以很好地做学术、搞科研,未来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甚至是科学家。」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总在迷茫中徘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像小刘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小蒋是老家县城里前两年的高考状元,后来成为了一名清华学子。

上大学后,父母、亲戚朋友都觉得他有些不对劲,但也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

直到今年年初,小蒋在家服毒自杀,所幸被前来串门的邻居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他的老师说:「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学啥都一学就会,成绩也在系里排名中上,但就是感觉他没有什么目标和方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小高一直都是学霸,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老师的表扬、父母的嘉奖和其他家长的称羡中长大。

她说:「这些外在的赞赏,能够让我感受到短暂的快乐,但我真的很茫然,不知道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

进入大学后,小高本想一如既往地努力,可当看到身边人翘课成为常态、临时抱佛脚也能通过考试,她开始松懈下来,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学四年。

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受挫,让她产生了轻生的想法。

「空心病」,一种比抑郁症后果更严重的疾病,正在侵袭着无数的好孩子。

空心病」背后

是一种父母「以爱为名」的控制欲

宋女士是一个14岁男孩的妈妈,因为自己是大专学历,内心一直比较自卑。

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让她深深认识到:学历太重要了。

她的高中同桌,重点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一家500强企业,如今轻松拿着50万的年薪。

而她自己毕业后,因为学历门槛,只能进入一家小型的民营企业,辛辛苦苦一整年,到手也才10万左右。

所以当她有了儿子后,开始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成为了一个严厉的「虎妈」。

自从儿子开始上学后,就开始逼着他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一切看起来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或能力的事情,她都不愿意放过。

看着身边的同龄人假期都在到处玩,而自己只能要么在家做作业,要么奔波于各种培训班,儿子很是不愿意,哭闹着说不想学了。

宋女士对儿子的感受不管不顾,觉得是儿子太不懂事了。

小学的时候,因为还太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儿子只好乖乖听从宋女士的安排。

可从进入初中后,儿子开始逆反起来,对宋女士大声吼道:

「你能不能不要控制欲这么强,整天逼我学这学那?我又不是学习的机器,更不是你的傀儡。」

看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吼叫,宋女士也很崩溃,她哭着说:

「我自己舍不得吃穿,把钱都花在你身上了,就是想要你有个好的未来,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

那段时间,母子俩就像是一对宿怨极深的仇人,宋女士不愿退让,儿子也不愿妥协。

可渐渐地,原来那个充满活力的儿子,开始变得越来越郁郁寡欢。

直到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好在儿子爬上窗台的那一刻,被正好在家休息的爸爸及时救了下来。

宋女士和丈夫一起带儿子去医院检查,结果毫无意外,儿子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为了让儿子尽快好起来,宋女士带他去了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但是都没有效果。

后来才了解到,儿子得的不是普通的抑郁症,很可能是「空心病」。

这一刻,宋女士对之前自己对孩子强烈的控制欲,后悔不已。

控制型的父母,打着「爱」的旗号,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成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爱,才是治愈的良药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是与生俱来就会爱孩子,比如控制型父母。

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

控制型父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学会真正地爱孩子:

1.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无法建立真正的自我。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具体来说,就是要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

控制型的父母,可以尝试从注重自己的感受,转为注重孩子的感受,从而帮孩子逐渐建立安全感,发展自我。

2.学会真正地了解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格、潜能、兴趣等各不相同。

爱孩子,就要学会真正地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书籍、专业课程等,系统地学习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提升理论认知;

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学会去倾听孩子。

控制型的父母,如果能在这两点上付诸行动,就会在养育孩子时更加从容,从而降低控制欲。

3.别用情绪压迫孩子

约瑟夫·福斯特有个观点,情绪会控制我们的行动。

控制型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往往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并将这种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从而在行动上压迫孩子。

要改善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尽量保持冷静,觉察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行动去影响孩子。

父母的情绪好了,孩子也就对了。

毕淑敏说:「真正的爱,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真正的爱,是理解与尊重,而不是束缚与操控。

控制型的父母,往往以爱的名义,按照自己的设想,为孩子铺设成长的道路。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可能会优秀,但内心却会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感。

要想治愈,唯有学会真正地爱孩子。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为他们的心灵筑起一座温暖的港湾;

学会真正地了解孩子,为他们的内心世界点亮一盏璀璨的明灯;

别用情绪压迫孩子,为他们的成长之路铺满灿烂的阳光。

愿所有的父母都学会成全,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 | 诗漫·涂敏,线下实体创业者,深耕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国家阅读规划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