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深圳理工大学包就业,是底气还是噱头?

2024-07-09教育

最近吸引眼球的新大学无疑是深圳理工大学,深理工招生与合作处钱振斐的一则采访视频是引爆这则消息的源头。

现在网上和舆论对深圳理工大学是好评如潮,深理工也喊出了广东高考排名18000名的考生大胆报考的声音。18000名是什么概念?对于2024年物理类排名来说,这个分数在606分左右,按往年经验,这个排名和分数可以报考很多的211院校。深理工首年招生,如此高姿态宣传和当众喊话,并做出了包就业的承诺,究竟是底气十足?还是为学校抢生源、扩影响的噱头?

作为一名深圳人,我当然希望深圳理工大学凭借的是底气,而且有长期承诺的底气,而不是仅仅针对首批120名招生生源。

近年来,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尝试。但不客气讲,这种尝试和努力是否成功,最重要是要看用人单位是否认可。以所有用人单位的立场来阐述这个问题,话题有点大,在这里,尝试以民营企业的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发表部分观点。

用企业产品来形容毕业生,虽然不是最恰当,但也比较形象。我们经常说,以技术研发的角度来推行一个产品,结局往往都是失败,因为技术研发眼中的产品,都是他们认为最好的成果,但这不代表顾客的意见,所以市场的结果往往都不理想。而立足于市场需求的产品研发,即使在这个过程中舍弃了一些功能和先进性,但往往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说大家都可以理解吧?我们姑且把高校视为技术研发方和生产工厂,而毕业生是产品。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企业用人的需求与痛点。可以这么讲,企业选择应届毕业生是一个既无奈又不得不做的选项,在这过程中,他们往往被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困扰:

一、企业需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去甄别新进人员的能力、潜力、兴趣和岗位的适配性。越大的企业,在此方面投入的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越大,一些新进人员需要轮换多个岗位后才能确定明确的工作岗位。

二、企业成功培养一名应届毕业生成才,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从投资性价比来说,远远不如在社会上招聘来得经济便捷,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经济下滑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竣的主因之一。

三、企业经常告诫毕业生,过去几年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现实工作中作用甚微,必须得重头学习。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中非常不适应,常常的抱怨是:「么我不会?」、「为什么没有人教我?」。

四、能留在首个应聘企业中的应届毕业生比例很低。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大的企业往往被戏称为该行业的「黄埔军校」,企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平台,人往高处走是不变的准则,不论是被挖角还是主动跳槽,都是造成这种理象的主因之一。

高校的教育和校企衔接,能有效的解决和缓和以上这些问题和矛盾吗?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显然是否定的。

深圳理工大学介绍 ,他们独特的优势在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依托是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关系以及背后的2000多家孵化企业,其中持股的400多家企业。

我们不怀疑深圳理工大学可以顺利的安排首批120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我们要追问的是,当这个人数不断扩展到几百人、几千人,并且是持续的几千人,就业问题也能持续有效保障吗?

深圳理工大学这种办学模式是借鉴了国际一流大学,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林肯实验室、芝加哥大学和费米实验室。在美国,很多研究型大学与科研机构都是深度融合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深圳理工大学的这种尝试和办学模式的展开,符合学深圳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特性,是值得点赞的!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中国的国情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从美国几家成功高校的过程来看,他们是走过了长期的积累的道路,这些高校也没有承诺就业。一个中国科学院设立在深圳的技术研究院,是否足以支撑深圳理工大学的这一愿景?并且其身后的2000多家孵化企业和400多家控股企业是否志同道合的支持这一路线?

企业的首要目的是发展,前面已经描述了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诸多困扰,目前很多高校都有项目组,不乏有大量学生参与到项目组中,但这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他们会发现之前参与的项目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相距甚大,特别是成本和市场认可度。

深圳理工大学的学科立足点是以科研为主,还是产研为主?答案可想而知,毕竟科研机构不可能容纳那么大的生源。因此,首先,产研融合道路的展开,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企业需求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如果这种融合不是比较紧密的,是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其次,包就业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产生惰性,使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再次,如果学校过于追求就业而忽视教学质量,那就会使高等教育办学走入误区。

因此,我们支持深圳理工大学尝试走不同模式的办学,这一步的跨出,是高等教育之幸,也是用人单位之幸!但是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仍然很多,道路仍然曲折,我们真诚的希望深圳理工大学在以上一些问题,已经认真思考并有持续的对策。最后,祝福深圳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