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孩子总是哭,是不是因为太矫情

2024-07-31教育

生活中不乏如下场景:

有孩子在看绘本的时候不自觉就流了泪;

有孩子看到别人受了苦难,仿佛那是自己在承受着的;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孩子看影视或者交朋友的时候。

那么,这是不是因为孩子太矫情了呢?

一些时候,家长见不得孩子如此,认为孩子好矫情,一点也不坚强,害怕孩子不太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实际上,这是因为孩子具有较强的共情力。

所谓共情力,指的是能代入对方的场景,并且设身处地感知对方情绪的能力。

比如孩子看绘本落泪,是因为他在看绘本时完全进入了其中,并且因绘本中人物的遭遇所感慨、所触动。

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 拥有共情力到底是好是坏呢?

我想先从自己的事情说起。

求学期间,我在物理书上的阅读材料看了开普勒的事迹。材料中写到开普勒从第谷的海量数据中历时几十年总结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他的视力为此而严重衰退。而他却很满足。在自撰的墓志铭上他写道——我曾测量天空,现在测量幽冥。灵魂飞向天国,肉体安息土中。

对此,我深有所感。以至于某次我毛遂自荐上讲台上分享学习物理的经验,我提到了开普勒,意思希望同学们能够因此热爱物理,并且把物理学好。

可彼时我在讲台上热火朝天说完这些,却发现台下一脸茫然,像是在看傻子一样。我方才意识到自己感受到的,别人不一定有同感。看完材料,我仿佛直接代入到开普勒的视角,并且为他的崇高追求所触动。

不仅如此,对于班中那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同学,我总是愿意多和他们接近,内心深处会觉得我能理解他们。这种情况下,我渐渐也把自己置入「怪人」的行列。

毕业之后,身边的人好像时不时喜欢和我谈心,后来我才明白我拥有共情的能力。当然, 我常常为其所困惑 。因为这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让我总是在不经意间走入别人的世界。可 偏偏我乐此不疲 ,让我不知如何是好。

长期以来,我并没有把共情力当作优势来看待。

直到有朋友和我聊了共情力,说这是很大的优势,毕竟 拥有共情力在与人交往时很是有用 。只是,想要避免过分共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 采用「课题分离」的方法 ,所谓「课题分离」,即在与人交往时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不过分透支,让自己疲于应对。

一旦展开了这个视角,对于那些拥有共情力的孩子,我并不会把共情看作是劣势,反而会让孩子把共情当优势来看待。比如,在学生的习作中,那些拥有共情力的孩子,作文中流露出的感情会更加细腻。 他们天然能够感知他人,也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明了周围人的情绪波动。

需要注意的是「课题分离」与「抽离」。 有学者称,想把鲁迅读进去并不容易,想把鲁迅读出来也很难。拥有共情力的孩子会有更为丰厚的情感体验,前提是他们得维护好自己内心的小世界,防止因为丢失边界感而让自身坍塌。

在童行的戏剧营地,有些孩子会一秒入戏,有些孩子可能会需要花好久都无法代入角色。两者并无标准意义上的优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补短板当然可以,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但是 通过戏剧营地,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学会去感知丰厚的人性,并且在预设的场景中提前感悟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对于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一课。

想对那些看绘本会哭,拥有共情力的孩子说:

那是共情

不是矫情

拥有共情力不是错误

它为我们提供了进入他人世界的道路

在那些多样的世界中

收藏每一处感动

在关系中明确界限

在成长里超越极限

以上也说给我自己。

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孩子的「共情」,也是家长必修的课程。很多家长,自己也总是陷入到情绪中。

在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会让家长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让家长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问题。

欢迎体验!

作者 | 败涯

普通科幻爱好者,常在折叠宇宙写文;

平凡教育实践者,偶有奇思妙想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