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一轮复习: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重点字词和文化常识5

2024-07-27教育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顾、惠存、惠赠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教、赐复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贤弟、贤侄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舍弟、舍妹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兄、愚见

拙作、拙著、拙见

敝人、敝姓、敝校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

课本古诗词曲赏析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2.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3.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4.【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5.【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寓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6.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

7.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8.【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

9.【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

10.【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

11.【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古抒怀,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

13.【声声慢】(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14.【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

15.【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16.【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17.【蜀相】是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这首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オ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18.【望海潮】开头总览杭州的优越位置和悠久历史,接着描绘此地风景的优美、市井的繁华以及人民生活的平和安乐。这首词采用铺叙的写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

19.【扬州慢】则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07

课本出现的所有非课内古诗词

必修(上册)

1.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P68)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2. 郑燮【题画】(P122)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付,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必修(下册)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自上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选修(上册)

【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选修(中册)

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中庸】)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4.曹丕【典论·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选修(下册)

1.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 锺嵘【诗品序】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3. 白居易【与元九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4.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鄱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

5.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四溃,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曰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

第6-9,【隋书·天文志】

6.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

7. 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

8.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9. 盖及宣夜,三说并驱;平、昕、安、穹,四天腾沸。

10.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一盖天仪,不知可否。或云似伞样。如此,则四旁须有漏风处,故不若浑天之可为仪也。(【朱子语类】卷第二)

11.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补充1

1.管鲍之交(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因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割席断交(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生回:「子非吾友也。

3.狼子野心(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补充2

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

老,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老部】)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挨之忧。」(【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补充3

1.古代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

轻诺必寡信。(【老子】六十三章)

无转(改变)其信,虽危不动,贞信(正直诚信)以昭(显著),其乃得人。(【逸周书·大戒】)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人倍(违背)信则名不达。(刘向【说苑·谈丛】)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使客行】)

2.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商鞅立木

今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术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于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男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补充4

1.古诗中的「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其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古诗中的「花」

桃之天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榴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开花占得春光早,雪缀云装万萼轻。——李绅【北楼樱桃花】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杜牧【蔷薇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李商隐【菊】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3.【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日:「子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4.【资治通鉴·唐纪八】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日:「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5白居易【新乐府序】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6.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和者,无乖戻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8.刘宝楠【论语正义)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已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9.【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日:「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10. 【尚书·尧典】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11.【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补充5

1.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三十三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2.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1)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晋书,祖逖传】

(2)范仲淹断齑画粥

(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少入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彭乘【墨客挥犀】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