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2024-11-05教育

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管教不严还是个性使然?

家长们常常心急如焚,甚至在心里默默责备自己的教育方式。当面对一个如小强一般的 小小「调皮鬼」, 家长们开始质疑: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是否是天生的?在一些家长的批评中,孩子往往变得更加逆反。我们「 是否忽略了孩子好动」背后的真实原因?

小强的故事正是这样一段挣扎与无奈的缩影。 从小时候开始,小强就表现得异常活跃。 在他还没学会稳稳地走路时,就已经开始尝试跑起来。这份生动的活力不仅让家长们欣慰, 更让他们头疼。他喜欢触碰各种新奇的物品,甚至会因好奇而不顾一切地奔向街道。 幼儿园的同龄人也频频成为他「冒险」行为的见证者。小强常常不经意间撞倒同伴, 导致一些小小的「事故」。 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样的行为并未改善,反而愈演愈烈,直到他逐渐步入校园生活。

上学之后, 小强的活力似乎有增无减。课堂上,老师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游离在教室的角落,似乎他的注意力从未真正落在讲台之上。他时不时会离开座位,不顾规则地走动,甚至带着自制的弹弓与同学玩闹。作业方面,小强常常拖到深夜,匆匆了事,字迹潦草,粗心大意。这种种行为使得他的成绩始终未能达到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而每每谈话时那若无其事、心不在焉的样子,也让他家长们感到无奈。

这样的情况, 家长们的反应不一。 有人认为孩子不听话,便加以严格管束,试图以「纪律」来纠正。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的不良行为更加难以控制。就在这迷茫的过程中,小强被送往了心理学家处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出乎意料——小强的智力水平高于常人,但他的注意力和冲动控制却明显低于平均水准。 心理学家将其诊断为「儿童多动症」,也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这并非个例。像小强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 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率在儿童群体中已达到5%至7%。男孩发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女孩,甚至可以达到9:1的比率。 这一障碍的成因复杂,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是多种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部分患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家庭教育、经济压力、社会环境等因素也可能加剧症状的表现。一些 家长们并不清楚这种病症的特征 ,在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好动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责备和施压,却未曾留意到这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强的情况,一部分家长表示理解,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男孩身上,是正常的发育表现;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不足。类似的故事不在少数,许多孩子同样因为注意力缺陷和多动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这些家庭的共性在于: 缺乏正确的认知 ,往往导致孩子在无意间背负了更多的负担,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如何应对儿童多动症呢? 目前,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主要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非药物手段 而5岁以上的儿童则以药物治疗为主 ,并辅以心理、家庭治疗和脑电生物反馈等方式。在药物方面,医生会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开具中枢兴奋剂或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而中医也认为,这一症状可能与儿童的肾阴不足有关,因此一些中药治疗也被纳入治疗方案之中。

小强在家长的支持和医生的指导下,接受了综合治疗方案。 尽管过程漫长, 但家长们慢慢看到他在学业和行为上有了明显改善。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成绩的体现,情绪和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面对孩子的特殊表现,家长们更需要耐心与关爱, 及时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科学引导,避免误解与苛责。

孩子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性格与环境的反映,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理解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