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做太过详细的笔记不并非都不可取,对部分学生有大作用

2024-03-29教育

说到学生做笔记这件事情的时候,人们除了会强调做笔记本身的重要性之外, 最常说的就是该如何更高效地做笔记。

毕竟记笔记、整理笔记是需要花费时间的,且理论上越是详细、全面、美观的笔记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多。

也正因如此使得我们会习惯性否定「大而全」的笔记。

且这个否定已经成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

但我今天想要说的却是我们不能一味否定这种做「大而全」笔记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笔记对我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先简单看两个「大而全」笔记的优点。

一是这种笔记的内容一定会非常的详实。

尤其是对学生而言,这种笔记往往会包含了课堂笔记、知识点梳理、错题整理、思考总结、日常积累等,丰富的内容会给学生的后续理解、复习、巩固带来极大的便利。

很多人喜欢购买诸如学霸笔记之类的教辅,其实最为看重的也就是其内容丰富的特点。

二是「大而全」的笔记会很大程度上保留最原始的思维、思考方式以及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等。

当然,更多的时候这些东西是需要额外整理、归类、标注。

还有其他一些优点我就不多说了,我们现在仅从这两个优点来看就会发现,如果是针对我们的「 瘸腿 」科目,这样的做笔记方式反而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出现「瘸腿」科目的学生大都存在基础知识理解不够、思维和方法掌握混乱等问题。

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对这一门课的基本构成都是模糊的。

所以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丢弃所谓的各种「高效」方法,选择最最朴实甚至是看上去很「笨拙」的学习方法——从课本、从笔记、从学案、从教辅等资料从头进行梳理。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学科知识重构」的过程。

之前我们在这门课的学习上,从知识点到方法再到思维等都已经陷入了混乱,而改变这一局面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从头梳理,通过最基础的阅读、思考、整理笔记等方式,把最初的那几根「线头」重新找出来。

然后再顺着这些「线头」不断拽扯出更多的知识、方法。

这就相当于我们把原来的「危楼」拆除,然后在原址重新挖地基、筑基础,先不要去管那些花里胡哨的技巧。

胸前写个「勇」字,头上绑个「拼」字就能把这些事情做好。

什么是「高效」?

谈高效的前提是我们能掌握、能理解多少,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诸如用更短时间掌握更多、提升更高。

想通这一点有助于安抚我们那颗紧张躁动的心——毕竟这种学习方式会让我们在较长一段时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尤其是针对那些偏文的科目。

例如语文又或者是英语。

如果你还对此有所迟疑,那就看看我的这个理论:

我们总是想着1+1不但能得出2,最好还要有大于2的效果。

例如我们希望努力+好的学习方法能让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总是太过乐观。

「突飞猛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又一个小小的进步、提升积攒之后的最终呈现,它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且还很可能是比较长时间的过程之后,慢慢呈现出来的一个结果。

伤筋动骨一百天,某门课「瘸」了,想要其尽快恢复,一定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做「大而全」笔记的过程中,我们就是在不断地做各种「1+1」,只不过在初期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所得的并不是「=2」又或者是「>2」,但最起码我们这样学能把一个又一个的「1」掌握得更好。

当我们所掌握的「1」越来越多,这些「1」甚至都能在我们的不经意间自动进行组合、叠加。

「追赶」又或者说「逆袭」总是要有一个最困难的时期。

熬过这个时期,后面就会走得越来越快,甚至飞奔起来也是有可能的。

「大而全」的笔记看上去确实低效、低质,但对我们解决「瘸腿」科目的这个问题上,还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