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锐评!光明网罕见发文评论唐尚珺:从励志者到投机者,再到彷徨者

2024-07-27教育

高考钉子户唐尚珺,今年已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物理类专业,这与他当初的志愿相悖。他当初想读师范类的专业,毕业以后去学校当教师,把他十几年的高考经验都传授给学生。但是事与愿违,他没有被师范类的专业录取,而是被物理类的信息工程专业录取。

看到这个专业,他有点彷徨了,到底要不要去读?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不去读,毕竟考了16年了,都36岁了,哪怕今年去读,4年后毕业也40岁了。试问,那个工作单位还愿意要40岁的大叔呢?现在35岁以上的人,找工作都受到年龄歧视了。何况是40岁的他呢?

去读吧,又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考了16年,难道就不能再坚持一年,上个好专业吗?不然,前面16年不是白白浪费了吗?

他也举棋不定,在网上发起了 「这次要不要读大学」 的投票。网民的说法不一,大部分人都劝他赶快从高中阶段跳出去,去读大学吧, 不要再复读了,不要再占用社会资源了。

但不论网友怎么讲,他依然不为所动。前面的15年里,每年都有人劝他赶紧去读书。再说,他考的大学也不差,有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等这类的名校录取他。但他都不为所动,坚定他的梦想是清北,一定要圆了自己的清北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段时间里,大家认为他是一个励志者,让人佩服。

谁还没有一点梦想呢?梦想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后来,有学校愿给他费用,让他到他们的学校去复读,以提高升学率和知名度。唐尚珺说,这么多年里,他一共收了大概30万元的复读赞助费,最高的一次是一次性给10万元,想必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费用,才是他复读的动力。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赞助,他才能顺利地读下去。

我们大多数人读书就是为了找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唐尚珺还没读大学,在高中就开始获利了。这也让他看到了希望。高考,凝聚了太多的资源,份量太重。于是他打算好好地利用。

现在的他,成功了。提到高考,提到复读,就能想起唐尚珺,他仿佛成了高考的符号。不管他以什么样的方式走红,总之,现在他红了。

这段时间他经常开直播,有时候还亲自拍摄视频、剪辑并发布到网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为自己规划的路。那就是红了以后,就去当网红,读不读大学都是次要的了。但是有录取,还是去读,他担心去读了,大家会不会把他忘了。

总之,现在的唐尚珺非常矛盾,想圆清北梦是不可能了。想上学,当网红才是他现在渴盼的。但他又担心他去上学了,不再是高考钉子户了,人们会不会把他遗忘呢?

所以,光明网的评论员对他的评论一针见血: 他的社会评价变得复杂,似乎从一个高考的励志者,变成了一个高考的「投机者」,如今又变成了彷徨者。

他想让自己未来的人生大概率是与「高考」二字紧密相连,只要人们提到高考就想起他,他就是高考的符号……并不是想像普通人那样朴素的想法:读书-毕业-找工作。

光明网的评论很尖锐: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人们喜不喜欢,唐尚珺都能轻易获得舆论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他已经「成功」了——哪怕是以一些人不喜欢的方式。唐尚珺本身已经变成高考语境下的符号,他未来的人生大概率要和他的高考故事紧密相连,而不是全部系于人们出于朴素认知所设想的路径:读书-毕业-找工作。

现在的他,迷失了!迷失在网络的光芒里;迷失在追梦的过程中,因为有外界力量的加持,让他渐渐地忘了初心。如果开始他高考是为了圆自己的清北梦,那现在,他早已不在乎读不读大学了。他就是想让人家提到「高考」,就能想起他。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每天都是爆炸式的增长,你方唱罢,我登场,谁又能一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呢?

所以,唐尚珺在追梦的过程中,越来越累,因为想法不纯粹了,包袱越来越多了,梦想不再单一了。


他的包袱,不再是简单的行囊与梦想,而是掺杂了外界的期许、自我怀疑的重担,以及那些不经意间累积的遗憾与不甘。每一个未竟的期望,都像是一块块无形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每一次呼吸都显得格外沉重。


于是,唐尚珺在追梦的路上,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他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迷雾之中,四周是看不清方向的混沌, 他早迷失了自我,远离了最初的梦想。

我个人觉得,他可以结束了,每次看到他,我都觉得累。就比如我考驾照一样,如果考挂了,我特别特别累,总想着能考过,那感觉,绝对不一样。但唐尚珺年复一年的高考,早就不是为了上大学了。只是为了高考而高考。如果没有复读式奖励,他还会复读16年吗?不会!因为没有钱的支撑,他走不下去。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的复读,奖励式复读,是不是一种病态呢?也正是因为这种病态,才让唐尚珺有了可乘之机。

唐尚珺的困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考试制度在某些极端情境下,如何异常沉重地压在了个体的肩头, 将原本丰富多彩的人生路途,压缩成了一场场无休止的应试轮回。



这不仅仅是唐尚珺个人的战役,更是对「考试至上」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当考试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决定性力量时,如何悄然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催生出一种近乎病态的 「奖励型复读」 现象,仿佛一条不见尽头的隧道,让人在追逐分数的迷途中渐行渐远。



人们呼唤唐尚珺能够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不仅是对他个人命运的解脱,更是整个社会对于打破「一考定终身」魔咒的深切期盼。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转身,更是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象征着高考从神坛走下,回归其作为教育评价工具应有的平凡与理性。

我们渴望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自由奔跑,而非被单一的分数标准所束缚,让高考成为照亮前路的一盏灯,而非决定终点的唯一标尺。如此,教育的天空方能更加辽阔,人性的光辉也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自由绽放。

你们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