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上海交大新生录取引发家长不满,高考之外录取政策引争议

2024-01-16教育

导语: 今年上海交大的新生录取明细引起了广泛争议,家长们对学校的录取政策表达了不满。文章将深入剖析录取细节,以及家长们的不满情绪,并探讨高考之外的录取政策在名校中的应用。

正文:

随着高考的临近,各大名校的录取政策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今年上海交大录取4248名新生,其中引发争议的是,有1971名学生通过高考之外的渠道被录取。

这其中,295名学生通过浙江省的「三位一体」评估,占据了相当比例。这一评估包括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估和高考三个方面,招收到的学生整体素质更高,引起了家长们的不满。

另外,710名学生通过上海的综合评价获得录取资格。这种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成绩仅占85%,面试占15%。强基计划、体育赛事选拔、艺术团体和外语保送等渠道也分别录取了一定数量的学生。

这样的录取方式使得今年上海交大的招生总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也引发了家长们的愤怒。家长们主要集中在对高考之外录取政策的不了解和不认同上。

有家长表示,这些录取政策似乎更适合富裕家庭,因为培养一个拥有全面素质的学生需要更多的资源。他们认为,对于一般家庭来说,高考成绩已经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其他录取政策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不可企及的。

另一部分家长则抱怨社会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要求。他们认为,一边要求生育更多孩子,一边对孩子的培养提出如此高的要求,培养成本太高。他们担心这样的政策将导致底层学生更难获得名校资格。

然而,这样的抱怨和愤怒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名校之中。这是因为名校对于人才需求的不同,逐渐导致录取政策的多样化发展。

评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理解名校录取政策的出发点。不同于过去的填鸭式教育,名校更注重培养能够改变社会的可发展型人才。这一点,哈佛大学的招生理念给予了很好的解释。

在这个时代,整体能力的考验逐渐成为主流。高考之外的录取政策并非是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歧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和全面发展。

家长们需要理解,这样的录取方式是未来高考录取的趋势,而不是偏心的表现。这也提醒学生自己要有改变的意识,更加关注自己的综合能力发展。

结论:

尽管家长们对于高考之外的录取政策存在不满,但这样的多元录取方式正逐渐成为名校的主流。在人才需求的变化下,名校更看重学生的整体能力,而非单一的高考成绩。首先,名校开始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是学术成绩。在高考之外,学生参与的各种社团活动、竞赛、实习经历等都被纳入考核范围。这样的录取方式鼓励学生发展多元化的兴趣和才能,也使那些可能在学术成绩上稍显薄弱,但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有了进入名校的机会。



其次,名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这样的录取政策下,标准化考试的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相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团队协作精神等都成为名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这样的选拔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然而,多元录取方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保证公平性?如何避免主观因素对录取结果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名校在实施多元录取政策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总的来说,多元录取方式正在改变名校的招生观念,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进入名校的机会。虽然这一过程会遇到各种挑战,但这是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

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更重要的是适应这一趋势,注重个体素质的培养。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具综合能力的人才,因此在高考备考的同时,学生也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