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稚
其实,一个家庭的发展或者是经营,往往不能只是单独靠着某个人的努力去实现,而是需要整体思维,当大家都在做好自己的事,并且有着相同的目标,就好像是在海上航行的人,终于有了掌舵手一样,尽管暂时风浪依旧,但前行之路却能乘风破浪,柳暗花明。
相反的是,如果某个人在其中拖了后腿,或者不顾及整体情况,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前行的话,就有可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可惜的是,真实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完全没办法改变。
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不是没钱,而是父母60岁后,迷信3种思维。
01.孩子一定要听自己的话;
听话2个字,是很多父母衡量自己的孩子孝顺与否的标志,小的时候孩子很听自己的话,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就给予孩子极高的认同和赞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已经从父母的手中拿过关于生活的接力棒,担起所有的责任后,却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合理放手。
作为孩子,在多数普通人的思维中,想象的孝顺就是: 自己努力挣钱,让父母在生活的晚年能够吃好,喝好,玩好,不用继续为了生活而奔波。
这就是长大的意义。
但是,你发现没有,这只是理想中的状态而已,还有很大一部分父母,他们希望见到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孩子还是能够听自己的话,让自己做主,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就最好了。
关键在于:如果父母这辈子的认知或者成就,是真的远远高于孩子的话还好,此时他们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有人引路,也是自己的一种幸运。 但问题是往往越是认知不高,也没什么成就的父母,普遍情况下,更喜欢去插手孩子的生活,不愿意合理放弃自己的话语权。
说得扎心一点就是,有相当一部分父母,是难以真正做到发自内心,把孩子当作一个客观存在的长大的人去对待的,就算孩子长大了也是如此。
我的一个同学,她原本在大城市有很好的工作,当时她的父母非要她回老家的县城,说她不回去就是不孝顺,现在大了就不听话了。结果现在多年过去,她在老家发展受限,一事无成,然后她的父母此时却怪她没本事,说她的书都白读了。
这样的家庭,始终也都是内耗的。
02.孩子要比自己厉害;
突然想起我一个朋友说的话:我已经接受父母的平庸,他们这辈子没上过什么学,也没挣到什么大钱,就是勤勤恳恳打工,养大了2个孩子,到老了房子都没有一套。但我的父母,却接受不了我的平庸。我毕业还不到2年,父母就让我在县城,给他们买一套房养老。
她很无语吧,感觉父母的思维很奇怪,她说: 他们两个人一辈子都没有挣到的东西,却指望我在两年以内挣到,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而有这种思维的父母,往往伴随着的下一步就是攀比。
他们可能会拿自己认知内听到的人或者事,某个挣钱最厉害的孩子,来和自家的孩子做对比,并且提出相应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得更好。
事实上,没有父母托举的人生,很多年轻人是走得非常艰辛的,容不下犯一丁点错,实在是没有任何试错的成本,稍稍走错一步,人生之路就可能往后滑一大步,因此一路战战兢兢,心里的压力也很大,此时作为父母,如果不能给予实际的帮助,至少在精神上给孩子鼓励也是好的。
但是,鼓励不是一味攀比,不是给孩子的人生设限,而是尊重孩子目前的发展,在孩子累的时候关心两句,往往来得更真切和现实,也更能给予人力量。
现实却是:这种父母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
我这2年认识很多在外工作,不愿意回家的人,因为父母年纪大了,他们不能挣钱了,就把过多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一回家就被唠叨,谁谁谁家孩子挣了多少钱,买了多少房子,给了父母多少钱,听的人心里也会内耗,然后变得抗拒回家。
作为父母,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好很正常,但是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来自外界过多的压力,是不可能转化为动力的,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颓败。
03.偏心而不自知;
你发现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在年轻的时候偏心的父母,越是更容易去强调自己的一视同仁,没有亏待过任何一个孩子。
与其说是偏心而不自知,倒不如说是把自己的偏心合理化。
一个姐姐,今年35岁,她的父母现在都是62岁,母亲经常在她面前说自己对她有多好,从不重男轻女,听得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父母就是重男轻女,直到现在依旧偏心弟弟。父亲生病住院,她在医院忙前忙后,昼夜颠倒,弟弟只是在出院的最后一天去看了一眼,给父亲削了一个苹果,父母就一直在亲戚面前夸她弟弟孝顺,却绝口不提她这个女儿的付出。
她不害怕付出,但是会委屈于自己的被忽视。
她也不敢说出来自己的想法,父母肯定不会承认,还会说她不孝顺。她和弟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比较微妙,当她意识到自己总是吃亏的那一个,而弟弟一直在装糊涂,免不得会有一些意见。
一个家庭里面,最怕父母有这种思维,这会把原来和睦的亲情关系,一步步变得心有芥蒂,但最终不愿再受委屈的那个人,却有可能要承担所有。不可谓不遗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