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波罗的海边的陈季冰和自己跳出来的古钱币

2024-04-03收藏


撰文丨李天扬

认识陈季冰,是为了去波罗的海边。

那是2004年春天,快20年前了。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选了12个「青年骨干」,送到瑞典去培训,其中有我和季冰。我在新民晚报,他在东方早报。 那时候,报纸的日子还很好过。

集团为我们选的培训基地,在波罗的海边的一栋老房子里,据说,那是诺贝尔哥哥的故居,他当然也姓诺贝尔。兄因弟贵,那幢房子,成了保护建筑。

我们12人,年纪相仿,除了一名最年轻且在英文媒体工作的姑娘外,其余11人外文都不灵,这也是时代特征。好心的集团专门为我们配备了翻译。

凡事如硬币,皆有两面。有了翻译,当然可以准确理解老师的授课,亦便于交流,却令我们极少开口说英语。 季冰是唯一的例外,他一直结结巴巴地逮着老外就聊天,不管是老师、管家,还是司机。

跟老外聊完了,季冰马上会来分享成果。告诉我们「理查德的祖上是德国贵族」「安娜丽喜欢去尼泊尔看喜马拉雅山」「扬和他的太太夫妻恩爱」云云。将信将疑间,大家都表示佩服他的执着。

培训过半,集团希望我们提交一份报告。毕竟花了这么多钱,也不知道你们这帮人在外国干了些啥。谁来写呢?季冰自告奋勇。集团要求大概写个千把字意思意思就行了,季冰花了几个晚上,洋洋洒洒,写了20000多字。这回,大家是真的很佩服了。

2008年初,不知为何,报社领导把我这个版面匠,调去评论部。 当时,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三驾马车领跑,中国都市报时评风生水起。 东早的评论,由季冰负责。我向他求助,希望他介绍些评论作者。过了两天,季冰在MSN上扔给我魏英杰的电话,说:「你找他吧。」

已经离开东早评论部的英杰,给了我一个长长的名单,几乎把在全国都市报版面上活跃着的评论高手一网打尽了。由此,我算混进了评论圈。

不久以后,我开出了新民晚报80年历史上第一个评论版。陈季冰、魏英杰、任大刚等,都成了我的作者。

这,就是我和冰川的渊源。

创办冰川时,纸媒已经不行了。那是2016年。到了现在,更加不行。 冰川诸君,如今没有一个人在做报纸。 其实,文章开头说的那12个人,一直在做报纸采编的,也只有我一人。我算是标准的「报纸遗老」。

因为与冰川诸君的友谊,他们在杭州筹备时,我虽然没有与会,但参与了吃喝。这些年来,一直如此:不用干活,只管吃喝。连清川大婚,还让我上台证婚。他的喜酒,也吃了好几顿。冰川制作了礼品,总会给我一份。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回冰川想要编一本文集,我便把这个活揽了下来。揽下来,基于「两个自信」:一是我了解冰川;二是我了解编书。

自信归自信,真的接手开始干,还是怔了几分钟。 从2016年起,冰川的文章有近3000篇,总字数多达千万。 时间紧,篇篇细看,是完全不可能的。怎么办?

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在去瑞典之前几年,我加入了一个组织,叫「上博之友」。成为上博之友,有两个福利,一是到全国各地看博物馆;二是从上博库房拿文物让我们上手,并有专家讲解。隔着玻璃看文物,已是福份,上手,就更幸福了。可惜,这两个福利后来都无疾而终了。

有一次,上手古钱币。讲解的专家,是周祥先生。他说,以前常有一箩筐一箩筐的古钱币送过来让上海博物馆挑。这么多,不可能一个一个细看, 就往桌上一倒,好的古钱币自己会跳出来。 上博钱币馆的好几枚镇馆之宝,就是这样跳出来的。

前不久,跟上博的几位专家在洪长兴聚餐,见到久违的周祥先生。席间,他又说起同样的故事。文物自己会说话,信然。

同理, 好文章,也会自己跳出来。 我用非常快的速度浏览,自己跳出来的文章,共260多篇。

如此这般,会不会有遗珠之憾呢?当然会有。但即使没机会进上博的古钱币,也是古董。同样,没机会编进本书的文章,也是佳作。

当选家,是一件危险的事。书好,归功于文章作者;书不好,怪选的人没眼光。

【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里,高翰林讽刺选家马二先生说:「那马纯上讲的举业,只算得些门面话,其实,此中的奥妙,他全然不知。他就做三百年的秀才,考二百个案首,进了大场总是没用的。」

是的,我没写过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此中的奥妙,全然不知」。我凭着「两个自信」,最终从跳出来的文章里,选了近80篇。

编书,为方便阅读,通常要分类,即分章节。但分类,又是一件困难的事。有些门类,是有交叉的。绝不像生物学分类那样,界、门、纲、目、科、属、种,条理明晰。「社会」包罗万象,「房产」属「经济」,「教育」「艺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前六章就不再费口舌解释了。要说一说的,是后三章:「国际」和「异域」,说的都是外国的事,前者宏观,偏政治化;后者微观,偏生活化。 冰川的诞生,是因为网络冲击了传统报业。故此特设「网络」一章,以记时代之变。

网络的发展、变化之速,令人瞠目。短短几年,微信公众号也属「传统媒体」了,现在一统江湖的,是视频。冰川诸君,也纷纷下水,直面惨淡的镜头。作为「报纸遗老」,我不看视频。所以,他们讲得好不好,我不知道。

说到这里,要交代一下我选文章的标准及自定的编辑规则。

在作者层面,当然以冰川诸君为主,兼顾其他,以示冰川朋友圈广大,每一章,一名作者只选一篇。

在文章层面,注重「二化」:一是观念多元化,不人云亦云;一是内容个人化,不高举高打。

冰川诸君和在下,原来都是做报纸评论的,报纸是公器,因此文章鲜涉私事,但时评类文章读多了,也不免觉得重复、乏味。而带有鲜明个人印迹的文章,不仅鲜活,而且更有说服力。

每章的文章先后,按发表时间为序。每篇文章的作者,在文末注明。 虽然作者众多,因为价值观一致,表达方式皆崇尚温和、持平,所以,有浑然天成的质感,可当作整体观。

最后,说一说书名。

【不服软的时代】,是出版社和冰川商定的。英杰跟我说起这个书名,呵呵笑出声,说明满意。我自然也表示同意。偏偏,从思想到行动,我是倾向于服软的。至今赖在报社里抱残守缺,就很能说明我的服软性格。

放手让一个服软的人来编这本不服软的书,正是体现了冰川的开放和包容。 于此,要说一声:谢谢!

(作者为新民晚报高级编辑,本文撰写于2023年9月)

*封面图来源于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