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都说古玉真假鉴定得看宝气,你会看吗?

2024-01-08收藏

熠熠生辉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蛙纹玉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用来形容珍宝的成语有很多,比如 「珠圆玉润」、「珠光宝气」等等。

这里的「玉润」和「宝气」就是对玉石最为形象的品质描述。

对于古代玉器而言,将这些品质特征进一步归纳就叫「宝光」或「光气」。

但是也正由于汉语言文字的高度概括和简练,从字面上相对容易理解的「宝光」一旦付诸实践,却往往容易使人产生概念上的模糊。

流光溢彩的新石器时期管状玉玦

尤其对热爱玉器收藏的朋友来说,概念上的清晰或模糊,直接关系到收藏实践中的是非判断,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古代玉器中非常重要同时又非常抽象的鉴定依据——宝光。

宝光是指在玉器的原生玉质和皮壳、包浆、沁色等次生特征的综合作用下,反映在玉器表面的一种光学效应。

客观地说,玉器宝光是一种形而上的鉴定依据,它所描述的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视觉感受,而通常这种光学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因此要想准确理解绝非易事,但是也并非无迹可寻。

光彩夺目的山西博物馆藏春秋龙形玉佩

要想准确地理解玉器的宝光,首先需要对玉器宝光的成因进行深度的分析,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如果正确理解了宝光的成因,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

首先,玉器的宝光并非单独存在,它是在玉器的玉质和皮壳、包浆、沁色等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这也就是说,不同的玉质反映出的宝光是有区别的,由此更深一步地推论我们可以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即:玉质决定宝光。

岫岩玉质红山文化玉鸮的宝光

和田玉质西汉玉鹰的宝光

我们知道,中国玉器自商代以后的主流玉材是和田玉,这种玉石原料的选择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智慧的古人通过长期的使用和总结得出的正确结论。

从矿物学的角度讲,玉石的光泽与矿物的折射率、吸收系数和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光泽感就越强。而和田玉的光泽柔和温润比较适中,给人一种不强不弱非常舒适的感觉。

一般情况下,和田玉中透闪石含量越高、玉石的质地越纯,光泽就越好;如果和田玉的质地差,那么光泽就弱。

同时期和田玉狗宝光对比1

同时期和田玉狗宝光对比2

其次,玉器的宝光同时受玉器皮壳的影响,不同的皮壳状态下产生的宝光也存在区别。

在这里有必要对玉器的皮壳、包浆和沁色进行一下定义,因为很多朋友习惯将皮壳和包浆混为一谈,事实上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玉器的皮壳是指玉器长时间在自然侵蚀、光合、氧化等作用下,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不同于内里的外部变质层;或者经过风化、土埋、吸附等物理现象在表面形成的壳状依附层。

皮壳和沁色光彩照人的战国双联玉佩

玉器的包浆是指通过长期人为使用和盘摸过程中形成的透明膜状物质。

包浆是玉器与环境中或人体分泌的酸性、油性等物质渗入,并经过长时间的佩戴摩挲擦拭后产生的。

这个过程越久,包浆层就越厚,这种包浆是不断向器物内部浸润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想象中向外堆积产生的。

包浆温润厚重的清代仕女

玉器的沁色是指玉器在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接触,自然状态下产生矿物质侵蚀。尤其一些经年埋藏于地下的玉器,受铁、铜、锰等氧化物缓慢地侵入,使玉器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

因为沁色的产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因此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沁色夺目的汉代蟠螭纹玉饰

简单来说,玉器的皮壳依附于玉器表面,玉器的包浆则渗入玉器表层,而玉器的沁色则更深入更持久地作用于玉器肌理。

尽管对于质地坚韧的玉器来讲,很多时候皮壳和包浆的界线并不十分明显,但这种次生特征却依然存在。而玉器的沁色更不必说了,其显著的特征甚至可以单独成为一项古玉鉴定依据。

反映到玉器上时这几种次生特征并非孤立存在,往往是相伴共生,尤其在高古玉中比较常见。在距今时间较短的明清玉器中,更多可见的皮壳和包浆,但无论是皮壳、包浆还是沁色,均对玉器的宝光产生直接影响。

色彩斑斓宝光四溢特征共存的西汉玉角杯

色彩斑斓宝光四溢特征共存的西汉玉角杯

综上所述,玉器宝光的构成非常复杂,形成玉器宝光的各种次生特征又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这就使玉器宝光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

在分析了玉器宝光的成因之后,相信许多朋友已经有所感悟,正因为玉器宝光的构成复杂,所以通过宝光所反映出的信息也非常全面。

这种形而上的鉴定标准,属于古玉最难模仿之「神」的范畴,以目前的仿古作旧手段,想要完美摹制古玉宝光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非常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战国绳纹玉环

战国绳纹玉环

宝光可以反映出玉器所蕴含的巨大信息,包括玉器的玉质特点、保存环境、传世状态以及工艺特点等等,比如有些资深玉友仅凭谷纹玉璧高光点的分布就可以进行新老断代。所以正确理解并掌握玉器的宝光特征是古代玉器非常重要的鉴定依据之一。

说了这么多,其实仅从理论上理解终究不算严谨的治学态度,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想要正确掌握古玉鉴定,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多观察、多对比、多总结、多交流。

本人由作者漠草原创,欢迎下拉到评论区与作者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