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试图解密曹操高陵出土文物之神秘印章

2024-01-08收藏

在曹操高陵的第一展厅,摆放着一枚神秘的高陵出土文物「铜印章」。之所以称之神秘,是这枚铜印自从墓内出土以来,没有人合理解读出此印所刻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该铜印章边长约2厘米左右,印文篆法工整秀美,但构形奇特诡异。它的上部呈圆圈状,似人的头型,中部宽肩而垂,内部呈有序交叉网字形。

曹操高陵出土的铜印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所留【遗令】曰:「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

曹操之子曹植在【武帝诔】中也明确写到:「玺不存身,维绋是荷;明器无饰,陶素是嘉」。译文意思是曹操的官、私印玺没有随葬入土,只埋了装印玺所用的带子和绳子。

那么这枚出土的特殊铜印到底想说明怎么一个历史背后的故事呢?

此印一经面世,立刻引起了文物研究爱好者们众说纷纭,并榨干脑汁用尽各种古今方式试图解开此印迹之谜。

有的试图从印章图案解读,有的试图从古代字体演变过程试图解读。但都因说服力牵强而不得认可。

归纳坊间广传的几种解读观点如下:

一、从印章图案解读。由于同墓中出土了多件东汉时期特征的铜质辅首衔环饰物与此印章图案相近,有部分人解读为象征着吉祥的辅首印章,故称「辅首衔环」肖形印。其作用为被解读为曹操用来调动兵马的兵符符号所用之印章。所以,也可称之为「符印」。

第二、解读为含有曹操名字中名讳的暗字印章。观点是该铜印字形近古代字形演变中的"喿"字,即曹操的操演变过程中右边的部分结构,是"操"的省偏旁字。"操"的古字,印字"喿"与"操"同,两字是通假字。曹操用此喿字独特印鉴,是为了区别于历史上其他名字带「喿」(操)者。

由于笔者关注此印已久,也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和同时期大墓出土的印章做了比较,发现以上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又感觉两者在某些细节上都有所牵强。

曹休墓出土的曹休铜印章

就以同馆同排展柜展示的同时期曹休铜印而论,曹休铜印也为边长约2厘米,印面篆书白文刻有「曹休」二字。曹休铜印章的外形、大小与此印同,只是所刻内容有异而已。

但又不同的是,高陵二号墓出土的印章虽然也为阴刻,但刀迹宽大而深凹,如加以印色加盖印出,似乎所印出的印迹体现不出整个印章所刻内容,深凹之处的内容很难在平面印迹处呈现出来。

这种印章倒使我想到了孩童经常玩的橡皮泥模具。古代是没有橡皮泥的,难道是曹操小时候玩儿过尿泥?但又感觉曹操此等叱咤风云人物怎会玩儿如此小儿科的翻印尿泥呢?

橡皮泥模具

我百思不得其解,想着尿泥,突然想到了前些年看过的电视剧【大秦赋】中密信封印内容而深受启发。

经查阅资料,在古代,为防奏折、公文、秘密信笺被偷窥,作为书写工具的木牍、竹简、信笺在传递、传达过程中,信笺外皆加封以防窥印泥,此印泥也叫「封印」,又称之「泥封」。是一种官方通信保密措施下产生的防伪印迹,也可称为盖有古代「特定」印章的干燥坚硬泥团。该泥团多用于特有的胶性黏土易干泥质。其作用是古人防止私拆简牍密信而设置的一种信物措施物品。

古印封泥

该信物传递保密约成始于秦朝,为防止奏折、批阅、命令等被私拆,通文当政、官员将竹简或纸质文件梱好并在开封处加上装有泥团的木盒,再在木盒处封泥钤上对方认可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炙干呈与对方。对方需先查验封泥完好确认未被私拆偷阅后再敲掉封泥壳开封阅览。

封签和封泥

此举一直延续至隋唐后因纸张的广泛使用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成就了一项特有朝代时期印迹防伪学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时代符号。

那么,会不会高陵出土的这件铜印就是曹操生前以竹简书信形式颁布命令和通信时用以加盖封泥的特殊印章呢?

高陵铜印章翻模

而此印又区别于曹操私印、官玺的权威功能,只是做为生前的通信防伪标识而不代表其高贵身份,死后也就随着生前的主人当常所用物品随葬其中。

上面提及到,竹简因纸张广泛使用而废,故后代人等突然见到此印后难免茫然不解,也就极少再想到当初此功能了。

吾之观点,仅代表个人为研究此铜印文物而妄加揣摩,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2024-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