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我也来试着聊一聊底槽青

2024-10-05收藏

应一个要好的壶友之邀,今天,我也来试着聊一聊紫砂泥料中的明星:底槽青。

底槽青属于紫泥大类,紫泥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矿区和矿层产出的紫泥,外观和烧制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说,有普通紫泥、天青泥、底槽青、青灰紫泥等等不同种类的矿料。由于它们烧制时所需的温度不同,矿料本身的质感也有差异,因此最终烧制出来的壶便各有特色。

紫泥的存在形式也很有趣,它以夹层的方式出现,有时候是「薄层状」,有时候又变成「透镜状」。

这些矿层的厚度各不相同,有的可以达到一米左右,有的则只有几厘米,而且分布不稳定,有时候还会突然消失不见,像是一位羞涩的少女,时隐时现。

以前我们聊过紫砂矿的形成,在同一层泥里,那些含铁量高、颗粒粗的矿料,总是抢先一步沉到了最底下,那些细腻的颗粒,慢慢地落在了上层,含铁量也就相对低一些。

也就是说一块紫砂矿料,如果它是来自上层,则质地更为细腻,含铁量低,像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如果是来自矿层的底部,那么它的质地会显得更为粗犷,含铁量更高,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

这就是紫砂矿料中的嫩、老之别。

原矿按照生成的位置,大致可以分为头槽、中槽、底槽三类。其中,「底槽」指的就是最底层的矿料,紫泥在古代又被称为「青泥」,「底槽青」就是指那些深藏在最底层的紫泥。

在宜兴当地也会叫「底皂青」,「皂青」说的是用稻草灰和石灰混合后形成的一种青灰色,因为「底槽青」原矿的颜色非常接近这种皂青色,所以当地人们也称之为「底皂青」。

底槽清原矿上有青绿色的小斑点,俗称鸡眼,烧制后会变成黄色,成为不均匀分布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金砂隐现」。

泥坯的颜色是偏紫中带青,烧制完成后则会变成紫红色,泡养后的底槽青壶一般是猪肝色。

根据矿层的深浅,底槽青也可以分为老和嫩两种。

矿料越老,白色云母碎片的含量就越多,而那些青绿色的鸡眼,则会变得越小、越少,砂性更重,成型时也会更酥松,但是老矿料的耐火度更高,烧制时的收缩率也更小,有更好的稳定性,烧成后不但有「金砂隐现」,也会有云母碎片「银星闪闪」的视觉观感。

所以,不同矿区和矿层位置的底槽青,在外观质地和烧成后的色泽效果上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四号井底槽青,外观紫褐色,质地坚硬,含有白色云母碎片,有鸡眼。

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略酥,带有沙性。烧制温度在1180到1230℃之间,收缩率约4%,烧成后呈紫红色,胎质细密油润,如同细梨皮,色泽沉稳纯正。

五号井底槽青,与四号井底槽青不同的是,大的鸡眼旁边常伴有小的鸡眼斑点,收缩率约5%。

烧成后呈紫红色,胎质如粗梨皮,颗粒密布,色泽丰富。

而且即便是同样的底槽青,烧成的颜色也会有差异,这里还有一个关键因素:烧制温度。

纯正的底槽青泥料需要高达1200℃左右的高温才能烧结,这时壶色会呈现紫红或棕红色。但如果温度稍低,壶色则会偏黄,呈现土红色。

为了让颜色更加多样,匠人们会在保持紫砂质感不变的前提下,在底槽青泥料中添加一些其他原料,比如石黄。这样一来,烧制温度可以降低到1120℃到1160℃之间,而壶的颜色和质感依然能得到很好的保留。这种调整不仅改变了烧成温度,还让壶色有了更多的变化。

底槽青在烧制过程中,能呈现出赫红、暗肝紫、紫青灰等多种色调,据说同一种底槽青,可以烧出来7种不同的颜色。

而且砂质感强,层次丰富,泥质油润,又觉金砂隐现,堪称紫泥中的极品,深得壶友们的喜爱。

不但如此,底槽青的烧成收缩率还很低,大约10%,这让它在烧制过程中能有更好的稳定性,也是名家匠人偏爱的上乘泥料。

(文中图片引用公开资料,侵删)

这里是当家小吴聊紫砂,我们下期接着聊。

如果你也喜欢紫砂壶,喜欢清茶一杯的慢生活,我有好壶好茶,邀你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