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大美不雕:对三块高古素玉璧的鉴赏

2024-06-15收藏

古玉收藏,有说不尽的学问,所以也有无穷的乐趣。前面,文人曾经发文,【吉光片羽:对一块汉代蒲纹璧残片的信息解读】,就一块古玉残片,发出了自己的千古之思。更早,文人还曾经展示过一堆自己收藏的以上三代为主的高古素璧,让同好们一同鉴赏。今天,文人就再发几个玉璧,与喜欢的兄弟姐妹们同乐。先看看这个:

这样的蒲纹璧,纹饰简简单单,但极具美感。东西很开门,懂的,就是一眼货。当然,对于不懂的或者不想懂的,估计无论我怎么说,他也未必会懂。

但文人更喜欢的,其实还是上三代的素璧。虽然这类素璧不事雕琢,但素朴之中,却自有一种大美不雕、大巧不工的美,是文人的最爱。

前些天发了那批素璧后,有兄弟留言说,这样的素璧真心不错,但是,也忒难以鉴别真伪了。嗯嗯,说得也是。工艺越简单的,鉴别起来确实越难。但是,只要东西看多了,自然慢慢就熟能生巧,明白其中的门道了。今天,文人就再发三个高古素璧,并就藏说鉴,简单地给喜欢学习与研究的兄弟姐妹们,说说其中的基本门道。

喏,东西就是下面这样的, 尺寸不大,直径7-8厘米。——但这个尺度,在素璧中,已经算是中等个的了:

1、先说材质。文化时期,古人用玉,多是就地取材,多使用地方玉。如红山玉器,多采用辽宁地区出产的岫玉或含有透闪石成分的河磨玉;良渚玉器,多使用太湖地区当地的小梅岭玉;齐家玉器,多使用甘肃地区马鬃山、马衔山玉料,也开始有少部分和田玉。这些玉料,各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判断一件玉璧是不是高古的,必须首先看其整体风格与用料是否一致。比如,这三件玉璧,包括其中一件碧玉件,都是甘肃地方料,造型风格也符合齐家文化玉璧的特点。两者完全吻合,挑不出毛病。

2、再说制坯工艺。制作玉璧,古人先要制坯,而这,就必然留下当时制坯工艺的痕迹。譬如,如何开片,就是一个问题。古人要制作出一块小玉片,大体不外几种工艺:譬如,用天然的薄片石料磨制。但更多的,是进行所谓的「片切割」或者「线切割」。但是,无论什么工艺,限于当时工具的落后,都经常会在玉璧上留下制坯的痕迹。比如,下面这块玉璧表面上的弧线残留,显然就是当时线切割的痕迹:

还有,无论古人再制作上如何用心,高古玉璧的开片,多数情况下都还是厚薄不均的。你仔细对比观察玉璧的边缘厚度,基本上都会发现有厚薄变化,很难绝对均匀。再有,玉璧是圆形的,古人又如何取圆呢?两种办法:一是使用类似割圆术的办法,不断磨去多余的部分,最后取圆。二是使用空心大管钻,以套取工艺取圆。但无论以什么工艺取圆,最后基本都会留下蛛丝马迹。比如,下面这块碧素璧,其边缘上就明显留有因套钻取圆而产生的旋纹,最后在边缘上,还留下了台阶式残茬。下面的图片,请大家注意观察玉璧的厚薄不匀与套圆残茬:

3、钻孔工艺与打磨工艺痕迹。玉璧,在中部都要打孔。最早的玉璧打孔,基本是一点点磨穿的,工艺很好识别。稍晚,基本都是用竹木等所制造的钻棒,沾上解玉砂钻孔。但钻棒质地不够坚实,后面一定会越磨越细,所以,玉璧的中孔,基本都呈现出漏斗状,倒过来看就是「喇叭孔」。而且,在出口上,最后基本都有钻穿后硬生生顶出形成的崩茬。这种现象,以齐家文化玉璧为最。直到铁质钻棒出现后,这种现象才得以改变,孔壁变得相对笔直了。注意观察下面图片的壁孔与打磨工艺。

4、最后看沁色。几千年的高古玉,历史都会在上面留下沧桑,一定会包含有多种沁色。土沁、水沁、钙化、白雾沁、开窗、通透现象等等,五花八门,大几十种。具体的,大家自己观察吧。特别指出,下面的两个玉璧中,都有高古玉绺裂后呈现的玉浆自愈的痕迹,这个,基本是不可仿的。

文人强调,高古玉的鉴别,都实行一票否决制:只要有一个问题得不到解释,那就不能断为真品。这个,是绝对不能将就的。

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只是提纲挈领,要详细解读,再啰嗦几千字,也都未必说得清楚。收藏的入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达成的。喜欢的,一起研究,慢慢努力吧。

不喜欢的,也请你们继续喷吧。 什么河南造、蚌埠工、上周货,你尽管来。只要喷了后,你自己快活,能够在网络空间里找到存在感,那就很好。文人是不会生气的,还会替你高兴。[大笑][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