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中国藏书历史脉络

2023-12-18收藏

藏书,就是对书籍的收藏、整理、保管,以及研究和利用。按照图书所有者的性质,传统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我国有确切记载的国家藏书始于周朝,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当时的职位是「守藏室之史」。

秦代的国家藏书处为「石室」,但历劫秦始皇焚书坑儒和项羽火烧秦宫,所藏典籍尽化灰烬,使得后世研究先秦文化极为困难,且产生了大量伪书。汉代初年广征图书,设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时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晋代设兰台和秘书两处。

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隋以秘阁藏书,唐代由秘书省组织图书的收集、整理、抄录、入藏等事务,各处均设专职官员;宋代在前朝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庞大的藏书体系,宫中有太清楼、龙图阁、玉宸殿、四门殿等专藏历代皇帝文集书画,又建崇文院分藏经史子集;到了元代,元世祖设立的「秘书监」掌管历代图籍。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国家藏书机构,及至平定宋金,「典章图籍,皆归秘府」。

明代藏书进入兴盛时期,不仅国家藏书,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但我觉得藩府刻书还应当算官府刻书中的一种。

皇史宬

清代是藏书的黄金时代,藏书规模及藏书研究均远胜于前代。除翰林院、国子监外,内府也分藏大量典籍,如皇史宬收藏本朝实录、玉牒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元、辽、金、明的珍籍善本,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天禄琳琅」匾额挂于殿内,其中所藏善本确可称为「琳琅」。天禄琳琅所藏之书专门编有书目,其编目的方式为后世所遵循,虽然天禄琳琅所藏之书也有鉴定不确之处,然后世却对其旧藏很是看重。时至今日,凡是钤有天禄琳琅藏章之书,其售价与未钤章的同一部书相比至少高几十倍,甚至百倍以上。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也存于此。为藏【四库全书】,乾隆专门在全国修建了七座藏书楼,南方三座,为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北方四座,为文津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渊阁。南三阁所藏大多毁于太平天国战争,而北四阁中藏于圆明园文源阁中的一部则毁于英法联军入侵。【四库全书】七阁中的零本现在偶然能出现在市面上,每册成交价均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之间。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所用的底本今日也能偶然见到,价格也比非底本的同一部书高几十倍。

私家藏书的出现要晚于官藏。战国时始有早期藏书家的资料记载,如【庄子·天下篇】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战国策·秦策一】记苏秦「陈箧数十」;东汉时的蔡邕是我国第一位藏书数千卷的藏书家;西晋的张华、范蔚,东晋的殷允、郗俭之等人的藏书都超过了万卷。到了唐代,藏书在万卷以上的藏书家已有二十余人,以李泌为最,其藏书数量已达三万卷以上;宋代雕版印刷术大兴,形成出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刻本,尤其是浙刻本,雕版之精、字体之美、印刷之良,至今让人赞叹,藏书也因此大盛。北宋江正、王钦臣,南宋晁公武、郑樵、尤袤、陈振孙等人的藏书数量都在万卷以上。

明清两代是私家藏书的鼎盛时期,藏书过万的藏书家数以千计,私家藏书楼也大量涌现,使得私藏更加规范。

明代范钦建于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取意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乾隆三十七年,乾隆下诏修撰【四库全书】,为收藏此书,敕命测绘天一阁的建筑、书橱的款式,仿其兴造了「南北七阁」,天一阁由此闻名。此阁藏书一度达到七万余卷,尤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后几经变故,藏书多有散佚。一九四九年后,政府设置了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寻回了流失的几千卷藏书,又增加了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八万余卷。此外,浦江宋濂的青萝山居,常熟毛晋的汲古阁,山阴祁承熯的澹生堂,常熟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脉望馆也极负盛名。

清代的藏书大家多达几百位,如朱彝尊、徐乾学、黄丕烈、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弨、卢址等。

黄丕烈的藏书馆「百宋一廛·士礼居」位于今苏州市篆葭巷四十六号,十年前笔者前往此遗址寻访,当时基本保存完整。

2012年6月再到此地时,原址已变成了一片商业楼,士礼居的痕迹已荡然无存,但黄丕烈开一代风气之先,藏书观念影响深远。至今在古籍定级标准中,带有黄丕烈题跋之书均定为一级文物。嘉庆七年冬黄丕烈迁居苏州,同年购得宋刻本【仪礼】两种,因头 【仪礼】又名【士礼】,故藏书室得名「士礼居」。之后他又专门为数十年来收藏的一百二十二种宋版书修建了藏书室,取名「百宋一廛」,并亲自手写上版,将书目刊入【士礼居丛书】。士礼居藏书都钤有藏书印,如「黄丕烈印」「荛圃」「复翁」「士礼居藏」「士礼居」「百宋一廛」「读未见书斋」「陶陶室」「求古居」「荛翁藉读」「荛圃过眼」「荛翁手校」等十余方。

嘉庆末年,士礼居藏书开始散出,在黄丕烈去世前几乎全部散尽,多被汪士钟购得收藏在艺芸书舍,后艺芸书舍藏书散出,又被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和山东聊城杨以增的海源阁分而藏之。

铁琴铜剑楼、海源阁与归安陆氏皕宋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被合称为「清代四大藏书楼」,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私家藏书达到顶峰。铁琴铜剑楼为乾隆末年瞿绍基所建,得常熟各藏书名家之精华,又经其子瞿镛扩充,仅宋元本达两百余种,抄校精本难以数计;道光二十年杨以增始建海源阁,经杨氏四代人悉心守护,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

民国年间的私人藏书方式和理念均延续清代,规模虽略有衰减,但仍有多位大藏书家,,如北京的傅增湘、天津的周叔弢、李盛铎等;新文化运动后,涌现出许多新式藏书家,如郑振铎、阿英、谢国桢等人,他们把藏书范围扩展到了经史之外的俗文学,如弹词、宝卷、版画、小说等,丰富了藏书的品种门类。一九四九年后,私人藏书日渐式微,特殊时期间全部停止,直至八十年代才又兴盛起来。

拍卖

书院藏书则较官藏和私藏为晚。唐开元六年,玄宗设丽正书院,至此方有书院之名,而最早的书院藏书则始于唐代江西德安东佳书院。宋代各地书院共有七百一十九所,以「四大书院」藏书最为著名,即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睢阳的睢阳书院和衡阳的石鼓书院。至明代,书院增加至一千七百零一所,清代乾隆年间总数达到了三千五百六十所。但由于书院藏书介于公藏与私藏之间,既缺乏官藏的严格管理,又不如私家藏书珍惜爱护,所以大部分藏书都不知所终,也没有目录流传,如今难知其详。

寺院藏书主要是指佛寺藏书,其他宗教虽也有藏书,但数量和规模均难与佛寺藏书比肩。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翻译则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魏晋时期,全国共有佛寺三万多座,僧尼两百多万人,各寺均有藏书,以佛经为主,也有民俗类书,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就发现了大量非佛经的书籍。北魏李廓所编撰的【魏世众经目录】 】和北齐释法上编撰的【齐世众经目录】注录佛书均在两百卷以上,可见当时的寺院藏书规模。宋代开宝年间,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编刻中国第一部佛经大藏——【开宝藏】,总计收书一千零七十六部,可惜流传至今只余几个残本。此后直到乾隆年间,共刊刻了二十余部佛教大藏,均存于各佛寺藏经阁中,一起留传至今。最有名的寺院藏书为阮元所倡办的「灵隐书藏」。

这就是藏书的大致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