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最早具备款识的紫砂壶是近年来出土的时大彬壶

2023-12-17收藏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了解到最早具备款识的紫砂壶是近年来出土的时大彬壶。时大彬的紫砂壶在款识方面的发展历程也得以揭示。在1968年,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了一个六方大彬壶,伴随着一张砖刻地券,上面注明是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墓葬。壶上刻有楷书「大彬」二字。而在1987年7月,福建漳浦盘陀乡出土了一个鼎足盖圆壶,墓主身份为明代万历年间的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入葬年代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该壶底部刻有「时大彬制」。此外,在无锡县甘露乡的彩桥村东萧塘明华察家族墓地中出土了一只三足如意纹盖壶。这墓葬可以追溯到崇祯二年(1629年)。壶把下与足钉之间刻有「大彬」字样。这三件大彬壶都有刻款,内容相对简单,仅包含制作者的名字,反映了晚明紫砂壶上款识的初现现象。

这些刻款都是用刀刻制的,不同于早期紫砂壶刻款,早期使用竹刀或金属刀进行刻款,而这些刻款则较干净、利索,刻印痕位于泥平面以下。如果对这三件大彬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扬州出土的六方壶在制作工艺方面稍逊色。从工艺角度来看,方形壶比圆形壶更具挑战性,这也许说明六方壶可能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这些壶的设计强调了茶壶的实际使用功能。总的来看,时大彬的紫砂壶制作工艺,包括泥料、成型制作和烧制等方面,与晚明时期相比已经趋向成熟,且作品都有款识。

虽然有记录显示,在晚明时期,时大彬还在世时,就已经出现了仿制他作品的仿品。最近,一件出土的紫砂残器引起了注意,底部刻有「戊午年日时大彬制」的字样,出土地点为无锡东林书院泮池,现藏于无锡东林书院。据称,同时出土的物品多数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该残器的器型较大,制作较为粗糙,底部是圈足,与福建漳浦出土的盯足圆壶款「戊午年」相似,年代可能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与三足如意纹盖壶工艺相比,这个残器的制作工艺差距较大。

此外,清初戏曲家孔尚任(1648~1718)收藏了三件大彬壶,其中有一件非常大,表面粗糙,底部刻有「戊午年日时大彬制」的字样。然而,孔尚任提到:「时字与日子连,可疑也。」这件大彬壶款识与东林书院出土的残器款相同,排列可能稍有不同。如果孔尚任收藏的这件大彬壶的工艺与东林书院出土的残器相似,那么可以看出晚明已经存在大量仿制时大彬作品的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