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古玉学步(215):玉看皮有真谛在 细察工上自然态

2024-04-06收藏

——古玉鉴定「玉看皮」之真谛简释

鉴古行内有句俗语,就是「瓷看底、玉看皮」。

什么是「玉看皮」?如何看玉皮?旧时到民间寻古探宝有个专门行业,俗称「铲地皮」。这个行业的人,大多暗藏绝活就是远瞟一眼识真仿,就是望气——看皮而断,【五月槐花香】、【人生几度秋凉】里的那些过眼识宝的桥段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经历提炼。这个行业一直延续到2000年以前,之后由于仿古产业的迅猛崛起而彻底终结——因为假仿泛滥几无地皮可铲了。

玉看皮,就是专门看玉皮是否具备完整的自然沁入与自然包浆?凡完全具备者则见真定古、凡不具备或者不完全者则见仿断膺。这就需要坚实的眼学功夫基础了。

看皮就是望气,如果说辨别料、工、型、纹是「器之辨」的话,则鉴识沁入、包浆(望气)就上升为「道之用」了。这个高深莫测的「望气」功夫,其真谛就是辨别玉器所承载的社会属性(料、工、型、纹)与自然属性(沁入、包浆)两者之间的关系:凡沁在工后的,为工上自然态,见真必古;凡工在沁上的,为自然态后工,定仿无疑。

而判断沁、工之间的关系,则是「玉看皮」的真正功夫所在了——因为与时俱进的仿工已然了得,特别是用自然的风化蚀料仿古,即非一般的眼见所能识破了。有些几可乱真的仿工往往初观无懈可击、功夫细察方得见瞥见端倪。

(一)工、沁(蚀)并存为真古

沁在工后,或者工不破沁,是为工、沁并存,是真古特征,定古无疑。

浅沁与工、蚀的关系,比较费眼力;重沁与工的关系,则比较容易辨识。一般重沁必然伴生蚀斑,蚀斑是判别工制的最佳参照点:如果工循工迹、蚀呈蚀势,两者并行(存)不悖,是为「肉塌架势在,形缩残峰存」(参见【古玉学步(203):肉塌架势在形缩残峰存】 ),则为真古无疑。

塌缩处,工虽断断续续但仍遗工痕点点、蚀虽成斑但仍见峰平器面,沧桑毕现不失人文(工)痕迹,是为到代真古风貌,这件战国玉牌饰即是如此(图1,参见【古玉识趣(41):只瞟一眼即识真勿需苦思费心神】 )。

图1-1

图1-2

图1-3

(二)工避蚀斑为蚀料仿古

利用风化蚀料仿古,自然蚀斑是极其高妙的仿点,但也有无法逾越的破绽:就是工痕难避蚀斑。所以,即使工痕向蚀斑无限接近,但为了不使蚀斑因工制力度造成人为破坏而露陷,都会发生工痕避开蚀斑的现象,细致观察即会端倪尽显。

如一型、纹逼真的良渚器,细部观察不难发现工避蚀的仿工痕迹(图2,参见【古玉学步(188):管中窥豹辨良渚层层识仿真功夫】 )。

图2-1

图2-2

图2-3

(三)工盖蚀斑为蚀料仿古

仿技更高的,直接巧用风化蚀料的原平面作为器物的一面,但为了使原料面到工制面的过渡除去突兀、显得自然,则不得不在原料面上加上一些打磨砂痕,以求效果逼真难以辨仿;也正是由于蚀(斑)上做工(打磨砂),露出仿古破绽。

蚀上砂并非都能所见皆明,辨识有一定难度,必须深刻理解其原理方得解悟:

自然蚀见真的前提条件是:沁(蚀)在工后。

沁(蚀)在工(砂)后的,砂痕表现为:因蚀斑的起伏而形成断断续续,但虽然断续却仍然保持一个刚性直射线的趋势、气势,是为真古砂痕留存。

而工(砂)在沁(蚀)上的,则砂痕表现为:随蚀斑起起伏伏的柔性砂痕,甚至蚀底见砂,遇裂成蹦口,是为仿古制工。

这样的沁(蚀)上工(砂),是需要精确的解悟和反复的观摩实践方得深得其壶奥的(图3,参见【古玉拾粹(32):依靠名头定仿真风蚀一斑打眼睛】 )。

图3-1

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