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弄清楚了爷爷那块「虎头牌」的来龙去脉

2023-12-07收藏

庐山闲人

爷爷出生于大清光绪年间。庐山闲人记得老家堂屋里有一个铜砚台,一个木质格眼雕版,一个有名无实的「虎头牌」,这是爷爷生前用过的三个老物件。铜砚台自然是研墨的器件,文房四宝之一,自不待言。雕版是硬木雕刻而成的长方形物件,我数过共有150个格眼。有次问爷爷这个雕版何用?他说:「这个雕版用于印刷红格小楷」。并给我作过一次雕版印刷演示:先用刷子蘸红油墨,在雕好的格棂棱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覆在版上,再拿一把干净的大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红格小楷纸就印好了。爷爷说「古人去衙门告状,事先就得在像这样的红格小楷纸上写好状词。我年轻时干过代人写状子的事情」。

图1 我的爷爷甘竖中(1892—1962)

最令人费解的是那个称之为「虎头牌」的物件。原以为那块木板上或彩绘着一个威风八面的虎头,或雕刻着一个吊晴白额虎头。谁知一看大失所望:原来是一块顶端具有两个挂钩、长為50厘米、宽为40厘米的长方形木板,板子上别说是虎头,就是一根虎毛都没有,既无字又无画。至于为啥叫这个名字,父辈没有给我讲过。多年来虽经多方考究,但一直没得到一个合适的答案。最近一个弟弟发来一条微信:「大哥,我多次听老家大人们讲,爷爷生前确实获得过一个叫虎头牌的物件,以前村上老一辈人都目睹过。我们弟兄中唯一接触过爷爷的只有你,你有责任挖掘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挖掘谈何容易,曾经目睹过那块牌子的老人们早已作古,必须另辟蹊径。笔者暗忖,不妨从爷爷「年轻时干过代人写状子的事情」那句话入手。网上搜「代书」,词条的定义是「代人撰写文稿,指以代人撰写禀帖诉状等为业的人」。古代告状需要当事人向州县衙门提交状子。然而传统社会乡间民众文盲者居多,识字偏率低,不能书写,无奈之下只好觅人代写。代写之人叫「代书」或叫讼师。

由于讼师随意增减案情,拨弄乡愚,清政府认为讼师制度弊病太多,创造性开辟出一条旨在杜绝讼师兴讼的渠道,即官代书制度。 雍正年间,【大清律例】明确规定: 「内外刑名衙门,务择里民中之诚实识字者,考取代书」 ;乾隆年间,刑部等衙门「议覆」乾隆帝批转的言官疏报,就提及到「考设官代书」一事,表示「 应行文都察院、转饬五城,如已经设立者,务令遵照定例实力奉行;如未经设立者,作速召募诚实之人充」 。乾隆帝批示「 从之 」。可见」官代书「是官方批准的代书人,其身份介于官、民之间。与讼师相比,官代书者为衙门所承认,身份合法。但官府不发官俸,收入主要靠写状费与盖戳费。

爷爷早先的志向是通过科举考试博个功名,可惜时乖命蹇,1905年9月2日,清廷降下一道圣旨,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书生的一技之长就是识文断字,能写会算,科举即废,要求生路,首选自然是卖文,爷爷决定报考官代书。官代书考试是严格的,每届县令初到任时需按惯例考试代书,「先期牌示,某月日招考代书」。形式一般是「定日当堂考试」。

考试当天,「应考者静候点名给卷,文章体裁为策论,题目为清讼息争、奉公守法等语。」策论内容务必围绕主题,紧扣材料,论证适当铺垫,多提具体对策,通过策论考试重点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从应试者的文化水平、人品、相貌、毛笔书写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基本要求是要「词理明通、字画端楷」、「诚实识字」。「不但择其文理,还当觇其人品,状貌善良,语言醇正」,而且要「历素朴直,谙公无劣」。一般一任县官只能录取五六名官代书。

爷爷考试通过获得任职资格后,平番县(永登)官府给他颁发了三件物事:

1)官代书戳记

官代书戳记实际上就是官代书个人木制图章。这个戳相当于「官印」,是一种公权力的象征。戳记形状为上梯形与下矩形的结合。这种形状的来源,很可能与衙门前的照壁形状有关。上方梯形框内注明戳记的颁发机构及长官的姓「正堂某」。矩形框分为三部分,左侧为官代书字样,右侧为官代书者姓名。中部为花押,这是一些形迹缠绕复杂的印字。这些印字往往是官府书写的连体字,字体多用狂草书形,弯曲难辨。这些似乎是官府故意为之,作为一种仿伪标识。写好状词后,盖用此戳。清有制,状词无官代书戳记者官府不受理。每当新官上任,都要将前任所颁戳记收回,重新雕刻,花押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代书者病死或离职须将戳记呈缴官府。可惜爷爷那颗官代书戳记散落到爪哇国去了!

图2 清代官代书戳记与红格眼纸

2)雕版

官方颁发的竖式格眼雕版,供印刷格眼状纸用。清有制,状纸字数控制在三百字以内,通行的格式是纸「用两页」、「三百字格」,每格只准写一个字。各地版式大同小异,如果横向格眼为3行、则竖向格眼每行50字;如果横向格眼为5行、则竖向格眼每行30字;也有横向格眼为3行、则竖向格眼每行48字,两页纸,合计不足三百字。我清楚的记得老家那块雕版横向格眼5格,竖向格眼30格,两页正好「三百字格」。格眼雕版印发出来的纸张统称为格眼纸,清廷规定:凡告状不用格眼纸者官府则不受理。

3)营业执照

执照,又叫营业执照。古已有之,一般指官府所发的文字凭证。旧时的执照与现今有所区别。现在我们所说的执照,一般是指由主管机关发的,准许某人做某项工作或活动的资格证明,例如营业执照、施工执照、驾驶执照等。旧时的执照概念范围更为宽泛,无论大大小小的各种证明,如现今的单位证明、工作证、毕业证书等,旧时许多都称为执照。庐山闲人搜集几张清代执照,供大家欣赏、比较。

图3 清代学部颁发的执照

图4 直隶布政司颁发的窑照(牙馆执照)与清代学部颁发的讲学执照

图5 右司衙门颁发的房屋执照

从图可见,各行各业执照大同小异,白宣纸质地,呈长方形,大部分边长约 49cm×39cm左右。 执照分内、外两部分组成,内部是核心,外部是花边装饰。而核心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呈梯形,上书「执照」等醒目大字;下部呈长方形,从右到左竖排为正文,毛笔书写。花边装饰是似虎似龙的图案 。官方要求将营业类执照黏附于木板之上悬挂于门首,一则作为招牌,二则便于官方检查。 远远望去似乎是数只老虎匐伏在牌子四周

当年爷爷的官代书营业执照招牌挂出之后,路人特别是不识字的路人将其称之为虎头牌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它不是虎,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狴犴。相传它是龙与虎所生,形似虎,又似龙,外貌更偏向于老虎。它形象威风凛凛,性格暴躁,仗义执言,明辨是非,秉公而断,眼里容不下不公正。 因此在官衙大堂两侧、在官方颁发的执照四周都有匐伏状狴犴形象,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是公堂的神兽,也是公堂的象征。

图6 似龙更似虎的神兽狴犴

图7 神兽狴犴虎视眈眈环视查看

爷爷的官代书营业执照黏贴于木质板子后,虽然存放期相对延长。然则,风吹日晒,寒冬酷暑、冷热交替,自然老化,随着时光飞逝,恐怕父辈们出生之前原执照早已化为碎片乃至粉化,到最后仅剩下那块白茫茫的木板,他们没有见过执照,自然也就无法给我们描述了,仅仅留下了一个「虎头牌」这个威严的名称。

作者简介:甘孝贤,男,甘肃省永登县人,笔名庐山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