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铜陵收藏 | 两方刻铜墨盒简析

2024-10-25收藏

笔者早年在铜陵收了两方铜墨盒,如图。此两方铜墨盒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铜陵东部老铜矿所在地,红旗新村平房拆迁改造时在一居民家中收得,据卖者称,此墨盒是其父辈当年所用。

该两方铜墨盒从器物留下的字上来看一方是「生产建国」,背面光素。另一方正面刻有宝塔,楼房等图案,上方有建设二字,背面镌刻有开封彭胜祥字款。

经查:开封彭胜祥刻铜墨盒的年代是民国期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距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这两方墨盒它不仅具备实用价值,还能激励人们认真学习书法,好好学习,因此被视为一种传家宝。

这两方刻铜墨盒一方直径: 直径: 6 厘米、厚度: 1.2 厘米 , 重 48 克 ( 图 1); 另一方直径: 6 厘米、厚度: 1.7 厘米、重量 68 克 ( 图 2), 字迹图案刻工清析 , 品相完好无损 , 其盒内均无砚石。

从这两方刻铜墨盒的图案上来看,类似反映我们铜陵当时铜工业基地的生产状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发铜矿资源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铜工业伴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进入了创基立业时期,生产建设基地经过改造扩建效率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两方刻铜墨盒的图案上也似乎影映出了我们铜陵在那个时期生产经营建设国家的欣欣向荣和繁荣昌盛的景象。

追溯刻铜墨盒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铜墨盒应于明代中晚期,盛行于晚清民国时期,今天借此机会我们再来聊一下刻铜墨盒的有关话题。

刻铜墨盒属于文房用具一个小众化的民俗收藏领域,兴衰时间虽只有百余年,但是却留下了令人记忆深刻的时代缩影。小小的刻铜墨盒上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华。品鉴一方文房刻铜墨盒,也是共同赏析那段精彩的民俗历史。

刻铜墨盒,因用铜制作,并刻有精美的纹饰而成为文房用具中独具匠心的品类。它是文人雅客的必备之物。

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明代古墓中曾出土过一件铜墨盒,而且还残存有汲过墨汁的干丝棉,说明明代已经有了墨盒。但是刻铜墨盒究竟起源于何时好像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一般最迟始于清代中期,盛行于清末民初。

据前辈们传说刻铜墨盒的发展从嘉庆、道光年间素面铜墨盒开始不断出现。

咸丰年间,一些文人墨客把自己的篆刻和绘画等技艺全面施展于墨盒之上,素面的墨盒始涌现了山水、诗文、花卉等艺术题材,人们对这样的墨盒兴趣颇高,并逐渐形成了刻铜文房书卷风气。

同治和光绪年间,刻铜文房用具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坊间店铺均有墨盒出售,墨盒逐渐代替了砚台。

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自钢笔诞生后,刻铜墨盒便逐渐淡出了历史午台,就同如今电动车逃态了人力车,打火机逃态了火柴一样。

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类古玩珍宝在盛世重现,刻铜墨盒又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收藏爱好者比较钟爱的收藏品类,体现出独有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文化大观。

从本人收藏的这两方刻铜墨盒的来看,体积虽小,但却散发着解放初期那个时代的特色,内容却颇为丰富。特别是具有我们铜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铜矿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历史信息,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光辉缩影。

笔者在收藏中见过多种多样,有历史事件、名言警句、诗文、绘画等各类墨盒,可以说内容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据本人所知,刻铜墨盒的名家有:一是陈寅生清代末期刻铜第一人,首创在墨盒上雕刻书画。二是陈师曾和姚华,他们是那个时期刻铜艺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三是章浩如,清末明初著名的画家,墨盒书画多出其手。四是张寿丞乃刻铜名家,仿名人书画维妙维肖,五是张樾丞,开设同古堂墨盒店。精通篆刻仿古,刻铜一绝。

这里再说一下刻铜墨盒的造型,一般分为普通型和其他造型。

普通的造型有: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和椭圆形。

其他造型:菱形、八角形、扇形、叶形、桃形和如意形等千姿百态的造型。

别看小小的刻铜墨盒,制作起来还非常繁杂,刻铜墨盒的制作和雕刻、金属錾刻、与竹刻等有异曲同工之处。刻铜工具主要有刻刀、手锤及胶板。

刻刀又有多种类型和型号,以便于满足不同需求。

而且刻铜不同于在纸上作画那样可以随意渲染色彩的浓淡,因此,对刻铜艺人充满了挑战。

刻铜艺人高超的技艺在墨盒上全面体现,这也是刻铜艺术独特的魅力。

刻铜墨盒中表面的图案,寓意一般会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来雕刻。借物寓意,寄托美好,艺术来源于真正的生活,又是真实生活的升华。

根据刻铜墨盒的精美程度和稀有程度,价格会有所不同。

从刻铜墨盒的价值来看:一是优质白铜制作的铜墨盒通常价格较高;二是精美的雕刻,制作工艺复杂的图案会增加铜墨盒的价值;三是具有历史意义,重大事件或出自名家之手的铜墨盒价格更高。另外拍卖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也会影响刻铜墨盒的价格。

以上是笔者对刻铜墨盒的民俗艺术方面情况的浅释简介,相信各位藏友们对文房雅器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文字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斧正。

作者:郭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