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民间三大收藏品之一的烟标,值得继续拥有吗?

2024-10-25收藏

邮票、烟标、火花是被世界公认的民间收藏品。

可惜,现在的境况已大不如从前,50年前的上海,单是烟标收藏者就有近10万人,目前还在坚持的应该不足一成。

烟标最早出现于1860年的芬兰。之后,各国纷纷仿效,最早进入中国的烟制品是英国的「PIN HEAD(品海),英文意思为「钉头」,烟标的主图为两根造船使用的钉子,有着浓厚殖民色彩。

随后英国惠尔斯公司(W. D&H. O. WILLS)生产「老刀」「红锡包」「三炮台」等牌号,开始大规模在中国销售,其中要数「老刀」牌影响最大。

「老刀」牌(PIRATE),英文直译为「海盗」,烟标主画设计的就是一名海盗,「老刀」的配方后来被「劳动」牌沿用,由上海卷烟厂生产。烟标设计改为颇具时代色彩的「工农联盟」主题,并附有「劳动创造世界」的名言。

1892年,美国独资茂生洋行在上海投资中国第一家机制烟厂,其"茂生"牌卷烟,是本土首个具有烟标的成品烟。

最早的国产烟标则是北洋烟草的「龙球」和「双龙」牌,于1903年正式推向市场 ,画面以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为主题。

民国时期民族产业开始兴起,单是上海就拥有近百家烟厂,在苏区也有自产香烟。

当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他们设计的「双喜」「美丽」「爱国」「梅兰芳」等,都是国货烟标中的珍品。

中国人的商业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在烟标上也不例外。

南洋烟草公司首创在烟标上印有大段文字。比如,"五四"时期出品的"爱国"牌卷烟,背面印上了:"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权利,爱国诸君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虽然有凑热点的商业味道,也算是了配合当时的爱国热情。

之后,烟标印文字的形式被广泛采用,最有名的是上海产「名花」牌。1958年「大跃进」时,「名花」将原先20来字的广告词改为一篇短文:「在全国大跃进形势下,油墨供应发生紧张,为全力支持钢铁工业,本商标暂改为单色,俟原料供应正常后再恢复原状,至于卷烟内在质量仍维持原来水平不变,请吸户鉴谅!」 在一枚小小的烟标上,设计如此多文字,的确花了不少的心思。

国产烟标的最大特色是紧贴时代,在抗战初期时, "马占山"牌烟标上印有马占山将军和抗日士兵作战的场景;"三省"烟标则绘有东三省地图,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沦陷的东三省,而印有张学良像的"918"烟标,更是一度爆炒到人民币15万元。

早期烟标如此,现代烟标更是如此。

1950年抗美援朝,上海推出「勇士」牌烟标;1954年,为纪念建国5周年,天津卷烟厂开始生产「恒大」 烟,1958年「大跃进」时期,南京生产了「跃进」烟;1963年大庆油田成功开采,沈阳烟厂的「大庆」烟随之产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引爆获得成功,就有了「胜利」烟等等,现在这些品牌中的大多数已少有人知道了。

在此之后的国庆35周年、40周年之际,有上海的「牡丹」「敦煌」,北京的「香山」 ,太原的「双塔」,沈阳的「宝塔山」,宝鸡的「金丝猴」,南京的「国庆」,昆明的「云烟」 「恭喜」 等纪念烟标。

1997年香港回归,安徽蒙城雪茄烟厂出品了「香港归」烟,因为产量极少,其烟标的价格一度炒得非常离谱。

共和国成立之后,烟标设计开始规范化,企业烟标在设计上必须清除洋文,并大规模清理民国时期流行的烟草品牌。国营上海烟草公司从众多品牌中仅留用了14个烟标,沿用至今的仅剩下著名「大前门」牌。

解放后受前苏联小而全的经济模式影响,各地区纷纷上马自建烟厂,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拥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现在还能看到的尚有阿诗玛等少数几个牌子。

在70年代前有很强的群众基础的品牌烟,如今已基本停止了生产,因年代久远,其烟标受到藏家的极力追捧,举几个例子:

早期的经济牌;湖南老牌香烟飞虹;武汉当年最畅销的永光牌,国产烟草巨头上海卷烟厂推出的8分一盒生产牌,以及劳动牌和飞马香,等等等等。

烟标收藏,或者说烟盒的收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流行于民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业余爱好和娱乐。

实际上烟标本身并不具备价值,不像邮票那样具有使用价值。

中国卷烟消费量大,烟厂多,牌号多。鼎盛时期,每年推出新牌子不下百余种,烟标来源十分丰富,藏家选择余地很大,而且受地域交通限制,价格在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价,这些都为当年的炒作提供了空间。

所以,单就藏家数量来说,我们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我国收藏烟标历史早出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50年代曾经一度较为冷清。直到80年代,烟标收藏再次掀起热潮,有关烟标收集的刊物报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版发行,更是助推了这一民间收藏的热情。

小小的烟标异化为货币,就像集邮一般,各地甚至出现大小不一的交易市场,有行有市,烟标交易繁荣一时。

进入千禧年后,烟标收集随同邮票和火花一起逐渐趋于冷清,如今除了骨灰级玩家,大众已没有了收藏兴致。

神飞旧迹入情痴,犹记儿时集烟忙。再过几年,烟标终究会被抛弃,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