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赵泰来:23岁继承60000件文物,他花10年整理,最终全部捐给国家

2024-04-01收藏

从接管祖辈留下的大量文物,到将其倾囊捐赠给国家的博物馆,赵泰来先生的这段传奇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个收藏家的文化情怀与家国情怀。

在很多人眼中,文物等同于财富,能为其带来巨额的利益。

但赵泰来却将祖辈留下的60000件珍贵文物无偿捐献,这一决定背后,是他内心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上海青年报等),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赵泰来先生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沐浴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学者,家中藏书万卷,珍藏了大量古籍善本。

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还有许多稀见的线装书、手抄本,涵盖经史子集各个门类。

祖辈们酷爱收藏,常年扫楼觅宝,从民间淘来不少珍贵文物。

久而久之,赵家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不仅有书画古玩,还有青铜器、玉器、陶瓷等各类国宝。

赵泰来自幼耳濡目染,常常在书房中与古人"对话"。

祖父常领着他品茗赏玩,给他讲述每件藏品背后的历史典故;父亲虽是西医,却也醉心古玩,课余时间总带着赵泰来临摹字画。

在这样的熏陶下,赵泰来渐渐懂得了藏品的珍贵,也树立起守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赵家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

赵泰来的曾外祖父伍廷芳,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外交家,也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曾任驻美、驻西班牙公使,维护国家利益,为近代中国的崛起贡献了力量。

伍廷芳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常在各国访问时搜集流散海外的中华文物。

赵泰来的姑父廖仲恺是民国时期的爱国民主人士,曾任国民政府主席。

他热心于教育和文化事业,创办了多所中学,并大力提倡书法和国画艺术。

受伍廷芳、廖仲恺等前辈影响,赵泰来自小就懂得了文化的分量,立志要做"中华文明的传人"。

赵泰来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波折,在动荡的岁月里,他的双亲早逝,所幸远在香港的姨妈闻讯后,冒着风险将赵泰来接到了身边。

赵妈妈是一位极有文化修养的女性,她常带着赵泰来逛书店、博物馆,给他讲述香港的东西文化交流史。

在姨妈的引导下,赵泰来重拾了对文化的热爱。

他发奋读书,博览群书,还拜在多位大师门下学习书画。

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赵泰来的艺术修养突飞猛进。

他还结识了众多文人雅士,眼界大开。

正是在香港度过的这段时光,让赵泰来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也为他日后的收藏大业埋下伏笔。

他人生最大的转折,发生在1981年。

一天,姨妈突然病重,她叫来赵泰来,讲述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伍廷芳当年曾在英国购置了一处庄园,地下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多达60000件!

这些国宝都是伍廷芳毕生的心血,他隐姓埋名,四处搜罗,终将这些流散海外的瑰宝聚于一堂。

临终前,伍廷芳嘱咐子孙,一定要守护好这些文物,待时机成熟时,再回馈桑梓。

赵妈妈正是为完成父亲的遗愿,才初嫁从政,勤俭持家,一心守护宝藏。

如今,她将这份使命传给了赵泰来。

赵泰来神情凝重,接过了姨妈手中的藏宝图和钥匙,随即启程前往英国。

按图索骥,终于寻到了那处神秘庄园,推开尘封已久的地下室大门,一个"地下博物馆"豁然呈现在眼前。

长长的甬道两旁,全是高达数米的木架,上面整齐地码放着大大小小的木箱。

箱中或装玉器,或藏字画,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当时的赵泰来虽已对书画古玩有所涉猎,但万万没想到竟是如此庞大的数量。

面对祖辈苦心守护的这批国宝,赵泰来没有丝毫私心。

他明白,个人永远也无法真正拥有文物,自己只是历史长河中的过客,最多充当几十年的"看门人"。

只有将文物捐献给国家,回归公有,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很多亲友的反对,毕竟,6万余件珍品价值连城,足以让赵泰来成为中国首富,过上奢侈豪华的生活。

然而,赵泰来却对钱财没有丝毫眷恋。

多年在英国田园隐居的日子,已让他看淡了世俗的鱼水富贵。

相比之下,完成先祖的遗愿,报效祖国,让国宝回家,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但让赵泰来没想到的是,文物捐赠之路竟如此坎坷。

按照海关当时的规定,海外文物回流时要缴纳估价10%的高额关税。

以藏品动辄上亿的价值计算,赵泰来即便变卖家产,恐怕也难以承担。

为了上缴关税,他甚至考虑过低价出售手中股权,但转念一想,那样反而会贻误文物回国的大事。

赵泰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他并没有气馁。

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改变策略,通过逐批分期捐赠的方式来规避高额税费。

从1995年起,赵泰来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捐宝"旅程。

他精心挑选了4万余件珍品,先后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

为表感恩,广州还特意成立了"赵泰来艺术馆",专门收藏和展出他捐赠的文物。

然而,整理、修复、运送6万件文物谈何容易。

首先,6万余件文物体量实在太大,若想一次性装箱托运,不啻为天方夜谭。

其次,这些珍宝年代久远,很多已经破损霉变,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二次伤害。

再者,跨国运输费用高昂,稍有闪失就可能前功尽弃。

权衡再三,赵泰来决定采取最稳妥、耗时最长的方式:将文物逐件清点造册,修复打包,分批寄送。

就这样,在英国庄园宁静的田园中,一场为期十年的文物整理接力赛拉开了帷幕。

赵泰来化身"考古队长",带领家人展开了一场场"寻宝"行动。

每天,他都要在地下室里忙碌十几个小时。

阴暗潮湿的环境让他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但他从没喊过一声苦。

庄园里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有时在地窖深处扫灰捡漏,有时在院子里缓缓打开朽坏的木箱,有时在书房里借助放大镜辨识残损的字画印鉴……

经过多年风吹日晒,不少木箱已经朽坏散架,里面的宝贝却仍在历史的尘埃中熠熠生辉。

每当打开一只箱子,赵泰来都会小心翼翼地把里面的藏品取出,如获至宝般端详许久,然后郑重其事地为其编号、登记,誊抄铭文和落款。

很多瓷器和玉石由于长期受潮,上面布满了顽固的黄斑。

为了给文物"洗尘",赵泰来买来了专门的清洁剂和软毛刷,将每件瓷器浸泡在温水中,轻轻擦拭。

有些彩绘已经剥落,他便用棉签沾上颜料,循着原来的纹路一点点描绘。

对于状况不佳的书画,修复就更加考究了。

赵泰来请教了国内外的修复大师,学会了衬裱、补色等一系列复杂工艺。

他常常通宵达旦地伏案工作,用放大镜查找画面断裂处,再用特制的桑皮纸一丝一缕地粘合。

为了裱装字画,他上街采购最上乘的绢布和裱纸,还自己动手制作裱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修复,一批批饱经沧桑的名画重新焕发出昔日光彩。

修旧如旧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文物想要安全回家,还必须包装得严严实实。

商请专业团队,费用高得吓人;若自己动手,又担心不专业。

为了节约成本,他和妻子还到废品站、垃圾场捡拾泡沫等包装材料……

当赵泰来砸锅卖铁将祖传文物悉数捐给国家时,在很多亲朋好友眼中,他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 "怪人"。

试想一下,区区一介书生,本来家境普通,却因一笔横空出世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巨富。

6万余件国宝,价值连城,保守估计至少也在十几亿上下,换成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会欣喜若狂,享尽荣华富贵。

然而,赵泰来却对这笔钱财视若敝履,非但没有大肆挥霍,反而像个清洁工、搬运工一样,天天同尘土、古董为伍,废寝忘食地劳作。

外界的不解甚至质疑,赵泰来自然有所耳闻。

但他并不以为意,仍然我行我素,坚定不移地走在捐献之路上。

每当有人问起他缘由,赵泰来总是用一句话来回答:"文物不能私藏,它属于国家,属于全社会。

"在他看来,文物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恢宏浩瀚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诗。

而自己,只是这部史诗中的一个看护人,一个传递者。

天大的财富,也只能是身外之物,唯独文明传承,才是一个文化人毕生的使命。

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缺了钱可以慢慢来,但缺少了文化却是最可怕的。

2005年,赵泰来荣获了"世界杰出华人奖"。

但这位"最穷的亿万富翁"依旧淡泊名利,他常说,"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责任。"

他的感人事迹不仅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也必将激励更多有识之士投身文物保护事业,这正是赵泰来精神最宝贵的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上海青年报,收藏界怪物捐献价值8亿国宝,2010-08-27

寻找百张广东财富面孔NO.83|赵泰来:用一生时间当一名文化「义工」,20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