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晚清民国石印本的几个鉴定要点

2024-09-02收藏

中国雕版印刷术发展至晚清民国,逐渐被西方发明的印刷术所取代,石印术就是其中之一,还有珂罗版、影印本等都曾在晚清民国大胜一时。石印术由于制版便利,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被大量使用。至清末最盛再到民国逐渐衰落,后逐渐被影印本所取代,经历了一段简短的历史兴衰进程。

民国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提要】

以晚清上海出版机构为例,石印术约占到当时总出版机构的三分之二:

「根据史料、档案及有关目录统计,自鸦片战争以后至民国前,在上海有出版物可查的书局至少近三百家。又根据这些书局的出版目录,以及现存出版物的最早时间统计,其中在光绪二十年(1894)以后出现的石印出版机构高达二百多家,以铅印为主的书局约四十多家。」——杨丽莹【清末民初的石印术与石印本研究——以上海为中心】

可见,石印本在中国出版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整理石印本鉴别的方式,以飨书友。

我国第一台石印机

关于石印本鉴定的研究成果,专著有杨丽莹【清末民初的石印术与石印本研究——以上海为中心】,一书中并未涉及石印本鉴定鉴赏。其余研究则散见于古籍鉴定章节,今参考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与刘玉才、陈红彦【古籍鉴定与保护】,参考笔者所见一些实物石印本,进行总结和归纳。

石印本的发明人是捷克人阿洛伊斯·塞内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1771-1834)于西元1796年发明,即是清嘉庆元年,并于光绪二年(1876)年在我国引进使用。石印本又分为手工石印与照相石印。手工石印,顾名思义一是直接描绘制版法,二是在其他材料上先形成划线,再将此画线移至石版面。

民国澄衷学堂石印本【板桥先生真墨】,白纸抚印,纸上有油墨渗出。

在照相机发明以后又发明照相石印,可以放大和缩小书版,成本降低,比传统雕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后来又发展到套色石印。

石印本是平板印刷,用的墨是油墨,原理是油与水互相排斥的特性。在平滑的石板上绘制图文并形成亲油膜层,在空白处形成淸水膜层,并通过对版面供墨、供水,图文部分吸油抗水,空白部分吸水抗油来进行印刷。

民国石印本【绘图今古奇观】

一般石印本有以下几个特征,可供参考:

民国石印本【绘图今古奇观】,墨色纯黑,边栏规整。

墨色:

石印本用的是油墨,油墨的特性,墨色无深浅,皆极其均匀,乌黑醒目,但墨色浮于表面。早期的技术由于油墨适配不佳,字体及边栏,常有如黑影般淡褐色的油渍。

民国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影谈】,字体手写,馆阁体,蝇头小楷大小。

字体:

石印本的字体大多是手写的小楷书,大多是蝇头小楷,甜熟柔美,无刀刻痕迹,笔画显得偏厚实,字字相连,少有空隙。在图画上,即使笔画纤细如丝,也能清晰的表达。

民国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影谈】,板框规整。

板框:

一般石印本为了获得成本优势,版面比原刻小,影印时边栏要修饰,整体看上又整齐又墨色浓黑。

民国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影谈】,机器纸,表面光亮,不耐保存,酥脆坚硬。

用纸:

石印本大多使用当时生产的机器纸,单面光滑,与手工纸有区别。纸张背面,石印本透墨轻,墨色均匀,无刷痕,但木板刷印正好相反,透墨重,墨色不均匀,有刷痕。

民国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

开本和内容:

由于石印本的造价低廉,大多开本较小,以巾箱小本为主。内容以大众喜爱的小说、字典等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康熙字典等为主。

晚近西方传入中国的印刷技术,还有珂罗版、影印本。其中不同,艾俊川有【珂罗版与石印本的鉴定】一文,不做赘述。

2024嘉德春拍,石印本、影印本以及珂罗版价值不高,主要有名家题字。

石印本由于出现的较晚,相较木板雕印造价成本低廉,存世量大等因素,在古籍市场上一直处于金字塔的稍低端,近几十年都没有大的起色。拍场上稍高价值的石印本,大多是有名家题跋,属于名家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