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古铜箫的诉说

2024-05-24收藏

在笔者收藏的诸多铜器杂项中,有一件古铜箫,今披露给各位藏友分享,视为一乐。该铜箫长74厘米,口径1.5厘米。直径约2厘米,重约1.5斤。两面共十个圆孔,其中前五后一六个孔是吹奏孔,另外四个孔是装饰孔,系坠挂小饰物所用(如图)。这种单管竖吹的萧为黄铜质地,包浆自然,独特之处不予言表,因照片原因显示不出萧的整体造型,实物更完美漂亮,品相佳, 色泽自然 拿在手上很有重量感,且有文化收藏价值,在器物中端镌刻一条龙栩栩如生,刻工自然,老道。浅刻「戊申年制」另浅刻「引凤啸」的落款,从落款的字体上来看,疑是持有者后加,戊申年推测应是1908年,即清代晚期。至于这件铜箫至今已流传了多少人之手,在此不叙,我们主要探讨箫的历史和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

箫在古代时一般是用在宫廷的乐器。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铜箫是一种古老且被广泛使用的乐器,传统上由铜制成。它具有浑厚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适合演奏传统中国音乐。铜箫的音质低沉温暖而平和,具有良好的音色连贯性和音色变化能力。铜箫触感舒适,容易控制,适合初学者迅速上手。此外,铜箫的价格相对较低,适合普通音乐爱好者收藏。

经查阅历史文献便可得知: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关于其创造者的说法有黄帝和舜帝两种说法:

上古黄帝时期,伶伦伐竹为管,被认为是乐器制作的始端。舜帝据传是箫的发明者,他通过在竹子上打孔。创造了能够发出悦耳声音的箫。

我们再看箫的历史演变,最初的箫形状像凤翼,由十管组成,称之为排箫,随后,排箫分为多个部分,形成了现代的洞箫。笔者藏的这支黄铜「引凤箫」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追溯箫的历史故事颇多,

汉代刘向在【列仙传】中说「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干庭,穆公有女弄玉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箫史乘龙升天而去。」这个典故来自「弄玉箫史」的传说,据说弄玉是春秋时代秦穆公的女儿,十分美丽,当时有个善于吹箫的男子叫箫史,秦穆公把女儿嫁给他,后来果然引来龙凤,夫妻各乘龙凤而去。当时的人们便把箫史叫做乘龙快婿,这也是乘龙快婿成语的由来,后又被人们引申为「吹箫引风」。

民间常言道:「千日的笛子,百日的箫,胡琴一辈子拉断腰」,这些顺口溜常常被用来体现学习乐器的难度。笔者所藏的这支铜箫是早年在铜陵大通镇一户居民家收得,据称其祖上在该镇以民间唱戏为生,曾经让内行者吹试过, 其音色特点: 柔和、典雅,吹奏时发音深长,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时音色圆润、优美;高音时发音紧张。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但它的灵活程度远不如笛子,不宜表现快捷花哨的内容,只适合于吹奏悠长细腻、恬静抒情的曲调,多用来表现大自然的美景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箫的表现力很丰富,它可以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等民间器乐的乐种里,另外它还用于一些地方戏曲的伴奏。

据悉:在收藏界,藏乐器的朋友中有藏古代铜箫者可能非常稀少,今天展示这件藏品的旨意在于了解古代音乐文化,见证历史, 据考古文献记载:七千多年前的骨哨被发现。这种古老的乐器已经具备了后来箫的雏形。这表明箫的起源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早得多。

我们再看一下箫的象征意义: 缠绵,深沉,婉转,悠扬,空鸣,行云流水。古代的「排箫」是许多管子排在一起的,发展到现代就用一根管子,竖着吹,亦称「洞箫」。其经典曲目有【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梅花三弄】【关山月】【泛沧浪】等曲作。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由此,笔者想到宋代名家辛弃疾的一首【青玉案】词与君共赏: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上有关这件铜箫的叙说和联想,如有不妥之处,请尊敬的读者批评斧正!

作者:郭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