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母,是中国古代钱币宝藏中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钱币星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货币史上,雕母独占钱币鳌头,价值千金万两,绝大多数钱币收藏者,搜罗一生,难得半枚。个别「钱痴」,为此抱憾终身,死不瞑目。
说到雕母难得,就不得不简要地说一说我国古代钱币的铸造方法了。
在唐朝之前,我国的铸钱,采用的是范铸法。其钱范,主要有泥陶范、石范和铜范。从唐朝开始,发明了铸钱的新工艺——母钱翻铸法。关于母钱翻铸法的工艺流程,明代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中做了详尽的介绍,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对【天工开物】里的这篇文章做了详细的图解。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浏览一下。https://m.toutiao.com/is/iBd1bfVk/ - 天地人2019:【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告诉我们:翻砂铸钱的流程是这样的】 - 今日头条
从唐朝至清朝,翻铸法的工艺流程大体相同。仔细看看下面这张图,看官便可明了翻铸法铸钱的基本流程:
中央有关钱币管理部门,在得到皇帝开铸新钱的谕旨后,要立即组织有关官员、工匠设计新钱的图案(钱文、直径、重量、厚度等)。图案敲定,经皇帝御批后,再指定专门的工匠,利用象牙等易于雕刻且不易变形的材料,依葫芦画瓢,雕刻成牙样,然后再送呈皇帝过目。如果皇后恰好在场,可能皇后也要先睹为快,把玩摩挲一番。北宋的刘斧在其著作【青锁高议】一书中曾记载:唐时,玄宗在御览开元通宝样钱时,贵妃伸手拿了过来,在样钱的背上用指甲掐了一下,由此,开元通宝上留下了贵妃的甲痕。故而,我们所见的开元通宝钱背上,多有月痕。这个香艳的传说,其实是刘斧先生编的一个段子。人们说的开元通宝钱背上的「月痕」,其实是铸造人员留下的炉别标记(见孙仲汇【古钱】)。
牙样通过皇帝的御览后,雕工即照牙样「克隆」雕母。雕母仍由雕刻技术登峰造极的工匠完成。选用上好的铜材,再经过多次冶炼提纯,达到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绝不会开裂变形。雕母的加工程序极为繁复。每一道线条,每一处细节,都要反复打磨,力求臻于完美。
雕母的钱体规整而厚重,尺寸大于铸母,更大于同类的子钱。边缘和穿口都经过精心修整,光滑圆润,棱角分明。
雕母的表面光洁,内、外郭挺立,地章平整而光滑。钱文笔划深峻,线条挺拔,绝无粘连。图案和钱文搭配协调,相得益彰。
从理论上说,每一种钱币,只有一枚「合格」的牙样,也只有一枚「合格」的雕母。送呈皇帝的样钱和雕母钱,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常平日上网时,见一些网友晒出自己的「宝贝」, 声称自己淘到了一枚或几枚雕母,或者是铸母、大样等。其实可以断定:这些网友淘到的宝贝,最好的,也可能是品相好一点的普通钱币,绝不是什么母钱和样钱,更不是什么雕母。如果钱币市场上有人叫卖雕母,那他十有八九就是个根本不懂行的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