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正在被人忘却的邮票市场,还会有人坚持吗?

2024-08-09收藏

写邮票这个话题大概没什么人愿意看。

记得我学生年代,集邮还是个时髦的爱好,同学之间相互炫耀、交换,有很多话题可以说。

读书时没什么钱,到处花言巧语找邻居:「爷叔阿姨,信封上面的邮票能不能给我?」这一招,通常还是蛮灵的。

拿到从信封上剪下的邮票,第一步是把跟信封黏在一起的邮票放在温水里浸泡,等到泡透了,邮票背面的浆糊才会融化开,第二步是拿小镊子把邮票捞起,用凉水将浆糊冲洗干净,最后小心地贴在干净的玻璃上。

等处理好的盖销邮票干透以后,平整,挺括,几乎和新的一般模样。

慢慢的我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本集邮册,每一枚邮票都包着玻璃纸,插在册页中。如果要取出邮票,不能用手,而是用镊子,一切都是轻轻的,连喘气都是轻轻的。

工作以后,开始去邮票市场领行情,知道了关于品相、志号、横三连、四方联、小型张……好多集邮术语,并乐此不疲。

不过如今已经演变成一年买一次邮票年册,买完就放着,甚至都懒得打开。

邮票最早于1840年出现在英国。三十多年后,我们也开始使用邮票,主要是处理老外之间的往来信件,照例由总理衙门负责,而上海则专门设立了海关邮务办事处。

光绪四年(1878年)由上海江海关造册处印刷了中国第一套邮票,采用蟠龙图案,一套三枚:银一分(绿色)、三分(棕红色)、五分(赭黄色),这就是世界集邮家所追逐的"海关大龙票",最高拍卖价格达到近5400万。

当时,在上海的老外却并不买账,自己搞自己的一套,极少使用中国邮票。他们为各自的通信便利,强行设立邮便馆,用的都是自己国家邮票,比如:北京路上的英国书信馆,福州路上的德国书信馆等等。

不但可以邮寄本国,甚至中国国内也可通行,这是严重侵害主权的行为。

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初年,随着全国600余所邮局的建立,外国邮票才逐渐被禁止使用。

民国最有名的邮票是在1913年前后发行的一组,共分三种,帆船、火车和农夫。

北伐成功后,最有价值的邮票当属1932年的孙中山像票。这是一枚错票,当时委托伦敦印刷,短暂发行后才发现,他们将徽章内单圈误印为双圈,所以称为"总理双圈票"。

共和国建立后,也出现过一次影响很大的错票,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北京邮票厂印制【祖国山河一片红】。

该票于1968年11月在北京首发,发行半天便因图案中的地图不准确,被国家邮电部召回,但市面上还是有少量票流出,成为中国邮票中最珍贵的邮票之一。

2022年,一件【全国山河一片红】双连票在网上公开拍卖,最后成交价定格在225.5万元,买方是一位上海匿名收藏家。

现在大家最熟悉的邮票,是1980年发行的编号为T46的庚申年猴年生肖邮票,面值8分。该票原计划发行500万张,不过在印刷的时候出了点意外,实际发行的数字约在440万张左右。

2005年时,单枚的猴票市场价首次突破1500元,5年后更是越过万元大关,那时不管你集不集邮,都知道这只猴子,它成了财富神话,也是邮市最后的疯狂。

鼎盛时期,中国的集邮人数一度达到1700万。到了今天,猴票单枚价格已滑落很多,我们似乎告别了邮票的黄金时代。

随着快递业和网络支付的日渐发展,邮票几乎失去了货币票券的功能,变成纯粹的收藏品,加上管理部门无节制的滥印滥发,邮票已经很少有人去关注。

2024年上半年,中国邮政总共发行了14套邮票,年初发行的生肖龙邮票,仅套票发行量就超过7508万套(数据来源于互联网),按面值2.4元计算,发行金额达1.8亿元。

这1.8个亿的邮票实际上没有使用价值,自身升值空间也有限,即使有,一般藏家也并不容易脱手兑现 ,最后大多沉淀在角落里。

发行量,还不是决定邮票生存的关键,能不能用、怎么用,才是最重要的,管理部门和发行者对这一点似乎并不感兴趣。

原先大部分的邮票消耗在寄件上,现在不存在了。至少我不知道邮票的使用场景在哪里,或许有,恐怕也是极少。

早先的我们是一张张收集邮票,偶尔得到个四方联,可得显摆一阵,现在都是一大版,一大版地收,这已经和收藏爱好没什么关系了。

他们都是冲着钱去的。

当邮票没有了使用价值,只剩下金融属性的时候,邮市变成为职业炒家的天下。

邮票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玩的。

邮票由于门槛极低,三教九流人物混杂其中,其炒作的恶名远高于股市、汇市和房市。股市再怎么样,至少可以分红,还有公司本身的价值在,房子好歹还能有租金收益,有使用价值。

邮票是什么?一张花花绿绿的纸而已,5元的邮票,在现实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使用。

在邮市黄金时期,0.6元发行价的奥运游资片,短期内可以炒到10元,然后跌至0.1元。

邮票市场的做庄手法等同于赤裸裸的欺骗,而且是没有任何监管的行业。

也许有人会拿猴票,梅兰芳小型张,文革的错票等说事,但这些毕竟不具备普遍性,可遇而不可求,如同股票认购证,错过就永远不会有了。

现在的邮市越来越圈子化,别看圈子里面热闹,那是他们在自嗨。

邮市不是股市,想要变现不容易,

至于,把邮票当作艺术品,更是一个伪命题,这个世界上工业印刷品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品。

现在,我买邮册和欣赏、保值都没关系,只是一种怀旧,一种情怀。

打开橱柜,看着那一摞摞邮册,和自己说不能再买了,可每年年初还是会买,一年买一次 。

邮票爱好者除了少数纯粹爱好者,很多人都是看好它的储蓄保值功能,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了,集邮,你还会坚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