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前沿|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2024-07-16科技
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開辟未來產業賽道,引領生產生活變革
迎來套用元年,AI在多個行業大顯身手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時斕娜
編者按: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海量的套用場景、超大的市場規模,是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先天優勢。人工智能在制造、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廣泛套用,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支撐。本組報道聚焦於此,探尋人工智能給千行百業帶來的變化。
國產大模型「百花齊放」,在持續更新叠代中越來越智慧,生成圖文影片、解析文件、轉譯多國語言不在話下;人形機器人列隊展示,做家務、搬重物,幹起活來駕輕就熟……在上海日前舉辦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各類人工智能前沿展品集中亮相,十分吸睛。
當「炫酷」的技能進入生產生活場景,人工智能帶來了許多接地氣的套用。不僅推動打造「黑燈工廠」「無人農場」,也在醫藥、金融、教育、交通等行業垂直領域大顯身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被稱為人工智能套用元年,人工智能的發展持續蓬勃向前。隨著技術的突破與套用場景的拓展,「AI+」將給各行業各領域註入發展驅動力,助力千行百業「加速跑」。
市場規模超過14萬億元
當前,在中國,眾多企業你追我趕,發力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套用,成果多點開花:百度文心一言為使用者提供對話問答、文本生成、協助創作等服務,累計使用者規模已達2億;阿裏通義千問開放1000萬字的長文件處理功能,分析財報、讀科研論文、解讀法律條文等耗時工作可以立即完成;清華大學聯合生數科技釋出的大模型Vidu可一鍵生成影片,光影真實、細節生動……
「一端是大數據和大型語料,中間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另一端是產品或服務。」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殷德生表示,基於更大規模、更高量級的參數,以及多模態和更加智能的通用大模型,套用擁有行業大數據並具備場景的行業大模型,使用人工智能形成「機器替代人」的顯著優勢,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套用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市場潛力。根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數據,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增速13.9%;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
促進產業升級和新產業形成
代替工人從事焊接等風險性工作,精準又安全;利用演算法進行貨物分揀,定位迅速並選擇最優路徑到達;設計服飾、裝修,具有創造性的同時,又不失實用性;縮短藥物研發的周期,讓更多創新藥加速問世……在工業生產中,人工智能正在各個領域加速套用。
「作為一種泛在性技術,人工智能可以賦能千行百業。」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朱榮生對記者表示,中國擁有全球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有大市場、多場景的優勢,這為人工智能套用提供了廣闊空間,人工智能也成為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產業形成的有力動能。
近年來,人工智能持續助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已經培育了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範工廠,萬余家省級數碼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經過人工智能改造的工廠研發周期縮短了約20.7%、生產效率提升了約34.8%。
由人工智能帶來的全新產業也已嶄露頭角。由偉景智能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配備專業視覺系統,用於農業采摘,不受天氣、照明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助力最佳化農業生產。在智能化道路上加速狂奔的人形機器人,成為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新熱點,也是未來產業的一大新賽道。
曾經的科幻場景變為現實
在賦能新型工業化的同時,人工智能的加持也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從一鍵提取關鍵資訊、協助文本創作的智慧辦公,到全屋聯動、極大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智能家居;從一站式影像分析、輔助醫療診斷,到提供個人化教學方案、智能輔導;從無人駕駛到智慧停車、智能交通管理……當曾經的科幻場景成為如今的日常體驗,更加廣泛而深刻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推動生產領域的變革。
人工智能引領生產領域變革,離不開科技支撐。【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中國立足自主創新,已構建起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礎架構和作業系統、工具鏈、深度學習平台和套用技術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體系、產業創新生態和企業聯盟。
加快培育以人工智能為重要引擎的新質生產力,業內普遍認為,應從人工智能三大核心要素,即算力、演算法、數據三方面發力。「隨著模型規模的增大,對計算資源的需求也在增加,要加大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研發算力芯片,對更高效的演算法進行技術攻堅。同時,探索更安全的數據共享機制,加強數據治理,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說。
各顯身手、高效協同,能與熟練工一決高下
當智能機器人在制造業工廠「上崗」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旭
華晨寶馬沈陽鐵西工廠,流水線上的機器人正在生產汽車。 受訪者供圖
AGV機器人托著塗料自主掃碼上下電梯,送到指定工位;20噸重的鍍鋅卷材,無人天車搬運起來快準穩;機械臂熟練地更換機械手,貼標簽、粘膠帶、套紙筒有條不紊……近日,記者在鞍鋼股份冷軋廠塗鍍分廠彩塗工區看到,機器人工作秩序井然,車間內部沒有開燈,也沒有工人的身影。
2021年啟動數智化改造後,塗鍍分廠全工序器材具有了計算、通訊、精確控制、遠端協調的功能。年產能30萬噸的大廠,過去一條生產線班用工17人,現在兩條生產線班用工僅7人。坐在集控中心的電腦前,監控工陶建達和同事們遠端監控著生產線執行狀態,只是有故障提示時安排處理,其余時間無需進入生產區。
走進華晨寶馬沈陽鐵西工廠,記者被生產線上機器人的智能深深震撼:機械臂會順滑移動,操作塗膠,同時抓取影像記錄數據;地托機器人自動升降,C型吊具機器人靈活旋轉,計算好後將車身以最適合裝配的高度和角度送至工人面前。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生產與技術高級副總裁昆碩介紹說,目前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已上線近100種人工智能套用。塗裝車間的AI攝影機質素檢查系統,在100秒內可拍攝10萬張照片,透過AI演算法以遠超肉眼的效率分辨出瑕疵;車身車間的縫隙檢測工位,人機協作機器人透過拍照,檢測精準度可達正負0.03毫米。遇到工人活動時,還會立即暫停避讓。
來到機器人生產的「源頭」——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現場看到,在這家專攻機器人技術和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企業裏,AI機器人有著類似於人類「手、眼、耳、腦」的高效協同。裝配偵錯車間裏,免示教弧焊機器人正在自動辨識焊縫資訊,規劃焊接路徑,生成焊接程式,自動焊接……如若一名熟練的焊工與其一決高下,輸贏未可知曉。
未來,制造業將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探索豐富「人工智能+機器人」套用實踐,將人工智能與各種品類的機器人深度結合,在更多行業、更多細分套用場景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大模型進入課堂,個人化輔導優勢盡顯
人工智能讓大規模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華
6月18日,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中學天鵝湖教育集團望嶽校區七年級的一個課堂上,學生人人手持一台平板,老師的問題即時出現在平板上,同學們不用舉手,透過平板搶答就可以快速回答老師的提問。
記者翻閱發現,每名學生的作業都不一樣。AI在「布置」作業之前,會把學生答錯的題目先羅列出來,同時標明這道題的難易程度、正確率以及學生可能存在什麽樣的知識短板。在進行系統分析之後,針對這種題型由易到難「布置」若幹道練習供學生強化鞏固。
教育領域一直是最受關註的大模型落地套用場景之一。嵌入智能教育硬件產品後,大模型能夠發揮個人化輔導和答疑的顯著優勢,為規模化教育和個人化培養的有機統一提供技術支持和實作路徑。2023年5月,科大訊飛正式對外釋出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並連續叠代升級,該模型透過技術與一線教育教學場景的有效融合,開發了一批智慧教育創新套用。
合肥市長豐縣下塘中學是長豐縣辦學最早的一所農村中學。面對農村中學的現實問題,下塘中學校長楊維昆認為,「智慧課堂可能是一次改變現狀的機會。」
2024年春季學期,下塘中學配備了最新的智慧課堂器材,實作師生人手一台教學終端。
「以前只能憑感覺、經驗來評判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但現在有數據支持,我們對學生也有了更精準的認識。」下塘中學高一年級化學老師陳海波看重智慧課堂系統中的學情數據分析,他告訴記者,這可以讓他從班級實際學情出發設計課程,課堂的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AI技術讓大規模因材施教成為可能。據了解,目前,科大訊飛智慧教育產品已在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套用,深度服務5萬余所學校、1.3億名師生。教育垂類大模型研發創新的不斷深入,將進一步促進精準教學、個人化學習,助力實作教育高質素發展。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