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低價京東,打不過拼多多

2024-10-24科技

大家應該都曉得前幾天京東引發的一場亂戰啦,事情是這樣的:

10 月 24 號那會兒,京東有個采銷人員在朋友圈講,京東收到了品牌商海氏的律師函啦。說是被品牌給投訴了,原因是某款海氏烤箱在京東上的價格比李佳琦直播時的售價還低,這違反了所謂的「底價協定」,然後就要求賠好多錢呢。還對這是不是頭部主播的「二選一」行為提出了質疑。

接著李佳琦那一方呀,也對「底價協定」和「二選一」的說法予以了否認,聲稱這都是不實的資訊呢。

不過很快在網絡上就有一份美 ONE(李佳琦所屬機構)跟品牌方的協定流傳開來啦,其內容是讓品牌方在淘系內部以及全網各個平台,像線下渠道這些範圍裏,給美 ONE 提供最優惠的價格呢。

之後呢,小楊哥還有各路專門打假的人也都參與到了爭議當中。雙十一剛開始的時候,就圍繞著京東、李佳琦以及那個底價協定,發生了一場像羅生門一樣的事情。

作為一個看熱鬧的人呀,我這心態就是光想著看熱鬧,越熱鬧越好,最好能打起來呢!而且啊,打得越狠那可就越帶勁啦!價格降得越低我越開心!反正誰的價格便宜,我就肯定在誰那買東西啦。

不過呢,要是從京東這個方面去看待這件事,就能察覺到,這波壓根兒就不像京東呀。

為啥這麽說呢?瞅瞅這個采銷的朋友圈哈,重點是頭部主播二選一那檔子事嗎?不是啦,那全是瞎扯,重點在於「補貼費用是京東自己出的」「堅決要做到最低價」,這呀,才是京東最想讓大家知道的資訊:我就是要使勁補貼,成為全網最劃算的那個。

這個資訊聽上去跟京東一點關系都沒有,反倒更像是這位呢。

以前京東老是強調「多快好省」,「省」一直排在最後。盡管京東打過價格戰,但低價壓根就不是京東的重點。說實話哈,大部份在京東購物的人,都不是奔著便宜去的。通常都是圖個省心,一方面是品牌店能保證是正品,另一方面是到貨比較快,經常能第二天就到。

你瞧啊,以前京東跟淘系打得那叫一個天翻地覆的時候,它一直著重強調的優勢就這兩點:其一呢,我不賣假貨;其二呢,我有前置倉,而且物流是自營的,從來都沒說過我要做價格最低的。

去年 11 月的時候呀,劉強東就宣布回來啦,在那內部的電話會議上,他直接就開罵啦,說有些兄弟就一門心思地執著於定價權,把我們的低價優勢給忘啦,還強調低價才是唯一最基礎的武器呢。

說白了就是,別傻站著啦!趕緊去學拼多多呀。

從今年起呀,在東哥那英明神武的帶領下,京東熱熱鬧鬧地搞起了學拼運動呢,還陸續推出了像百億補貼呀、買貴賠雙倍之類的好多措施。這一年下來呀,堅持不懈地努力,結果把市值給弄成了不到拼多多的 1/3 啦。

事實表明,市場對京東的「低價策略」不太看好。要知道京東整個體系的搭建,壓根就不是為了低價才有的,京東以前能高速發展,靠的是品質和服務這條路。像京東這麽大的一艘船,要是想把低價當作核心然後掉頭,除了內部體系得大刀闊斧地改革之外,更關鍵的是怎麽把低價的概念植入到消費者的心裏去。

這就好比啥呢,童錦程突然轉變要搞純粹的愛,可你一瞅見他,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女孩】而非【懸溺】。

劉強東打算考慮不同層次的消費者,說白了呀,一方面想抓住那些高凈值的人群,另一方面又想抓住那些下沈市場的消費者。但實際上,低價和品質以及服務終究是相互矛盾的。更實際的情況可能是,原本的客戶群體覺得體驗變差了,而下沈市場也並沒有接受。從數據上來看,就是低價策略並沒有換來原本預期的增量。

所以在這個雙十一呀,對京東來說那可是特別重要呢。

電商都在搶消費者的心思呢,其實最重要的能抓住的時間段就倆,一個是 618,一個是雙十一。要是錯過這一回呀,得等到明年夏天了,那時候京東在市場上到底算老幾,這可就說不準啦。

現在電商的格局是啥樣呢?阿裏依舊處於領先地位,拼多多已經把京東給超越啦,而且還在持續發展呢,後面又有剛嶄露頭角的萬億 GMV 玩家抖音,那勢頭可猛啦。

要是沒法在雙十一交出一份讓人滿意的成績,京東極有可能會接著掉隊。

以前啊,電商這行正處在淘系和京東爭奪霸權的時期呢,京東還搞過「二選一」那樣的公關戰,跟阿裏去爭,說阿裏在搞壟斷,不讓他們這邊賣品牌商品。

不過今兒個呀,京東把那「二選一」的對手給換成李佳琦啦,還是在指責對方搞壟斷呢,可話鋒卻變啦,變成了「你憑啥就不讓我在這邊賣便宜貨呀?我們可是自己掏腰包給使用者打折呢,你憑啥要攔著呀?」

肉眼能看出來的改變主要有兩點哈。第一點呢,主題變啦,之前京東想傳達的資訊是他們這兒有更方便的物流和服務,可現在京東壓根不提這一套啦,就只說低價,哪怕要虧著本兒也得打價格戰。為啥呢?因為宣揚低價和補貼才是他們新的戰略目標呀。而現在流量最大,最近還出過「花西子」這事的李佳琦,那簡直就是個天然的目標呀。

另一個改變在於,以往京東的對手是淘系,如今卻降到了李佳琦這一程度,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了京東行業地位的降低。確實,在我看來,要是單單講「全網最低價」的這種認知,京東所處的位置還比不上李佳琦呢。

不知道京東會不會懷念往昔的時光呢?要知道那會兒呀,盡管打不過阿裏,可好歹能穩穩地坐在老二的位置上,還有著那穩定的基本盤呢。可不像現在這樣,周圍全是強大的對手,艱難地進行轉型,非得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兒。

為啥京東不擅長搞低價呀?這就得聊聊京東的基礎商業模式啦。

京東上有好多品牌商家呢,不過它最關鍵、最根本的內容呀,那就是自營采銷啦。這種模式跟傳統零售商差不多,自己去采買,然後自己進行銷售。

從這個視角來講呀,京東它可不是個平台呢,而是屬於渠道這一類。京東是從品牌那邊去進行采購的,接著消費者又從京東這兒去購買商品,這兩次交易全都是單邊的哦。

在如今的電商領域,這可算是挺另類的。

大部份電商,像淘寶天貓、抖音拼多多之類的,都是平台化的呀。意思就是消費者在平台上直接跟商家進行交易呢,電商平台僅僅是交易發生的一個地方,也是透過各種辦法來促成交易的中間人。

這倆賺錢的法子不一樣哈。京東賺錢主要是低進高出,賺個差價唄。要是想增加利潤呢,一方面可以透過大規模地采購,把進貨的成本降下來;另一方面呢,配合自營體系,自己建倉儲物流,把運輸效率提高,把流通成本降低。

像淘寶這樣平台化的電商呀,它可不是靠差價來掙錢的哦,而是憑借著平台積攢下來的使用者,去撬動商家和品牌花錢呢。這裏說的費用呀,既可以是達成交易的傭金,也能是去購買推廣流量所需要的費用。

要是平台想多掙點錢呀,只要把使用者規模弄大了,就能夠提升在上遊的議價能力,讓品牌樂意低價賣貨或者掏更多的推廣費。並且品牌掏的這些費用還能幫著平台接著把使用者規模做大,這樣就形成了飛輪效應啦。

所以嘞,京東掙的是消費者那方面的錢,淘寶掙的是品牌那方面的錢。像帶貨主播呢,他們作為平台生態裏出現的東西,本質上就是像人形的聚劃算一樣。李佳琦就相當於一個縮小版的淘寶。

這兩套模式的邏輯都能說得通,不存在誰比誰好的情況。不過在當下這個版本當中,誰的錢更容易賺那是一目了然的。

商家那旮旯,通常的態度就是錢能花出去,只要投入產出比能差不多扯平就成。他們可有一萬來種法子把打折和做推廣花的錢再賺回來呢,像借著降價的名頭把庫存清理掉啦,像透過提高銷量讓成本攤得更低啦,像用預售和定金把銷量給釘選住免得有庫存啦,像砸出個大市場規模然後去找投資人要融資啦。

不過消費者這邊情況就不同啦。商品依舊是那個商品,要是不小心在別的地方買貴了,那也沒辦法再賺回來呀,所以價格方面自然是能省一點就省一點咯。

現在的消費者可真是越來越會省錢啦。為了能省十幾塊錢的折扣,能在直播間乖乖待上幾個小時看帶貨;為了那幾毛錢的紅包,能在電商平台裏玩各種小遊戲,還天天堅持打卡呢。只要東西夠便宜,哪怕預售期要十幾天也能接受,快遞再等十幾天也沒問題呀。

這對京東來說可就不咋好了。

消費市場的基本盤包含三類人群哈。最上面的是高端消費者,他們對價格不咋敏感,但是對服務的要求那可是相當高呢。這裏面有很大一部份人,基本上都沒咋用過拼多多和抖音來買東西,也不看直播帶貨。京東呢,穩穩地能把這些人拿下,他們也是京東的基本盤哦。

最底下那些對價格敏感的人群呢,就跟我之前講的那樣,京東肯定不會是他們最先考慮的呀。

中間那部份人呢,既對價格挺敏感的,又希望能享受到一部份服務。其實呀,就是這批人的選擇決定了京東的命運呢,眼下很明顯能看到,這群消費者正在往下沈方向選擇啦。

當然啦,京東的那種模式不適合去打價格戰,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害怕價格戰呀。

完全相反呀,京東本身就是靠打價格戰才起來的。不過呢,關鍵問題是,京東以前從來沒搞過這麽大規模、涵蓋全品類的價格戰。

京東的模式對品類有一定要求。以前京東開展的價格戰,不管是數碼 3C 啦,還是家電或者圖書,其實都是標準品。

關於電商領域的標品和非標品呀,其實完全可以寫一篇文章來好好地解釋一下呢。這裏我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哈,就是關於唯一性。一般來說呢,標品往往是具有唯一性的,消費者心裏特別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啥,做決定那叫一個快,對價格的漲跌也特別敏感,並且買了之後不太容易去退換貨。就像我想要一本【長安的荔枝】或者一台 MacBook Air 這樣的東西,那可真的很難搞錯啦。

要是我要的是一條褲子,或者多加點定語,比如說一條藍色水洗的重磅直筒牛仔褲,還是 XL 碼的,這夠精準了吧?等我收到貨之後,還是很有可能會退貨的。可能是因為面料啦、剪裁啦、細節設計之類的各種原因。不過像這樣一條褲子,你能賣 99 塊,也能賣 299 塊,甚至能賣 599 塊,價格的彈性可大了。

因為服裝屬於最大的那種非標準品。

京東以前在價格戰方面從沒輸過,為啥呢?因為那些標品本身就適合他們自己囤貨呀,透過大規模采購把價格給壓下去了,那消費者肯定得買單呀。再加上京東有大規模出貨的那個能力,所以就沒啥事兒辦不成,無往而不利啦。

但要是打起服裝的價格戰,情況就變啦。服裝款式那麽繁雜,壓根兒就沒法進行大規模采購呢。就算把價格稍微壓低一點兒,消費者也不一定能察覺到。我覺得要是真按照自營邏輯去做服裝,京東恐怕得被庫存和退貨給拖垮嘍。

從雙十一到 618 再到百億補貼這期間,如今的價格戰早就不再局限於單個品類啦。京東面對那些有商家作後盾的平台電商,差不多就是用有限的力量去對抗那無限的力量,用個體去對抗整個行業。

怪不得京東急得不行,京東確實有好多方面得補啊。

這兩年招了好多商家和品牌來入駐,大踏步地往平台化那方向轉呢,還把 CEO 給換了,內部也大規模地調整了組織架構。從這能看出來東子挺明白的。要是說以前打當當、打蘇寧那都只是局部戰爭的規模,那現在的電商價格戰那可就是世界大戰的級別啦。

打仗打到現在這個地步呀,比的可不是戰術啦,連戰略都不是呢,關鍵在於一家公司能夠調動起多大規模的資源來投入到戰爭中。這裏所說的資源呀,就是那些第三方的商家和品牌喲。

上回那個版本呀,京東在這方面基本沒啥資源積累呢,不過好歹也賺到錢啦。這一回補課呢,說不定可就是最後的機會咯。

俗話說得好,就算是瘦死的駱駝那也比馬大呀。現在京東竟然都落到要和李佳琦打起口水仗的地步了,這駱駝的體脂率啊,那可真是不太樂觀呢。

說白了,商業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遊戲,既然是遊戲那就有版本呀。

上一個版本那是大殺四方的角色呀,可到了下一個版本呢,就成了下水道英雄啦,這種事真的太正常不過啦。

當然啦,作為消費者,我還是那話兒。我就圖個便宜唄,電商直播從以前的低價慢慢發展成新的寡頭啦,那我可高興啦,就盼著有挑戰者進來呢,把這水給攪和攪和,讓這雙十一少點兒彎彎繞繞,多來點實實在在的實惠。

【京東,並非京東】朱思碼記【京東低價策略,能否迎來轉機?】表外表裏【劉強東回歸後,京東市值又減少了四分之一】互聯網怪盜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