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對話|愛博合創董事長郭書祥院士接受搜狐科技網專訪

2024-09-05科技
跨越5200公裏,從上海到新疆喀什。今年5月底,上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的葛均波院士團隊,利用手術機器人,完成了一場全球最遠距離的人體冠脈介入手術 。

現在,這款由深圳愛博合創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愛博合創)研發的手術機器人有望造福更多醫生和患者。

今年8月底,國家藥監局宣布,愛博合創自主研發的PANVIS-A腦血管介入手術輔助作業系統正式獲批第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書 。
在最近的世界機器人大會 上,愛博合創攜手術機器人亮相,它可以實作隔室操作,讓醫生隔絕輻射,擺脫鉛衣束縛。換句話說,醫生可以不用在現場、不穿防護服就能進行手術。

「我們認為手術機器人永遠代替不了醫生,它是醫生的一個工具。」愛博合創董事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郭書祥在大會期間對搜狐科技等媒體表示。

30年以來,郭書祥一直圍繞醫學機器人開展研究,先後在國內外多所大學任教,並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以及長江學者、國家特聘專家。

2020年,他決心走出實驗室,成立愛博合創。成立不到四年時間,這家公司已獲得聯想創投、鼎暉投資等多家機構的四輪融資,並迎來產業化落地收獲的時刻。

01 沒有安全性一票否決,研發周期長投入大

手術機器人是近年來國內興起的新賽道,此前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比如業內熟知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被譽為「機器人中的勞斯萊斯」、「手術台的上帝之手」。

郭書祥表示,手術機器人從學術上來講屬於服務機器人,但套用於醫療現場,是服務機器人的一個特殊場景。按臨床套用,它可分為腹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等類別。

目前,愛博合創聚焦泛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針對醫院的神經、冠脈、外周血管等科室研發對應器材,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國際專利等知識產權近500項。

「已開發國家的工業機器人都是自動化,做的事情基本千篇一律,主要用來用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醫療機器人首先要滿足安全性,沒有安全性一票否決,效能再好,達不到安全性,這是不可行的。」郭書祥強調。

他表示,手術機器人的安全性要必須經過大量患者的臨床實驗,而且高端醫療器材,像手術機器人,它是終身追責。目前,愛博合創的手術機器人已完成上百例的患者臨床治療。

早在2008年,郭書祥就研發出全球第一個泛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可用於神經、冠脈、外周血管的造影和治療,但直到2017年才完成國內首例神經介入人體臨床手術。

這一定程度顯示出,國內手術機器人發展緩慢,且由於它涉及到醫學、工程學、電腦、機械力學等多個學科,更是進一步增強了研發難度和周期。比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從研發到產品套用就花了20多年時間。

「醫療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不一樣,它的研發周期比較長,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我在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研究有30多年,現在終於看到曙光,產品即將走向市場。」郭書祥提到。

「30年,能不能hold得住,對企業來講很難,還要透過國家審批,效能效率再高,再好用,但通不過不行,市場只有一次機會。」他感慨道。

郭書祥強調,手術機器人是機器人產業「皇冠上的明珠」,技術研發需要國家從戰略上重視。「這也是世界各個國家重點的一個攻關領域,也是具有競爭力的一個領域。」

目前,手術機器人的國產替代進度還相對緩慢,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多處於申請註冊和初始銷售階段。相較美國,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高達90%的滲透率,國內仍處於市場教育階段。

郭書祥表示,這需要比較長的周期,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場需求的提升,國產手術機器人會逐漸普及。

02 永遠不會取代醫生,智能化是未來方向

目前,臨床廣泛套用的血管介入手術,是醫生在醫學影像器材的引導下,利用相關器械進行診斷與治療。但人力操作無法完全避免抖動等問題,且高度依賴醫生長期的訓練和經驗積累。

「介入手術很難做,臨床醫生要看血管的位置,還要直面輻射風暴,因此要穿二十斤的防護衣,且都需要站著做,大部份醫生因此骨骼受損,很多年輕醫生不願意做這類手術。」郭書祥提到。

他介紹稱,借助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醫生原來手做不了的操作,或者是眼睛看不到的位置,這些問題都能夠解決。同時,還有力的反饋,比如有沒有碰到血管,有沒有危險,原來完全靠醫生看影像,結合經驗進行判斷,現在可以透過手術機器人的力反饋進行判斷。

「每個醫生的臨床經驗不一樣,一流專家的手感很強,醫生和醫生之間的差距很大,也需要團隊之間長時間的磨合協調。現在我們提出COF(Catheter-On-Finger),就是指尖導管控制系統,透過我們的器材去更安全、精準地指導醫生進行手術操作。」郭書祥說。

他強調,手術機器人不是去取代醫生,而是成為醫生的工具。這可以有效解決醫生痛點,實作患者可以在手術室,醫生可以在室外進行操作,從而避免輻射,減輕醫生負擔。

「我們的器材,一個醫生就能操作,原來做手術可能需要三個人,這樣就能減少醫生之間協調的成本,也降低了手術所需醫生的數量,緩解醫療資源緊張。」

今年5月底,愛博合創的醫學專家葛均波院士所在團隊,利用該公司的PANVIS手術機器人,在上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遠端為相隔5200公裏的新疆喀什第二人民醫院的一位53歲的維吾爾族男性患者成功地完成了一例心臟脈冠手術。

這得益於愛博合創為手術機器人開發的5G遠端模組功能,控制系統的指令時延可以控制在 50ms 左右、影像時延可以控制在 200ms 以內,從而實作低時延、精準穩定操作。

「這項技術,未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會非常大,能解決我們國家幅員廣闊、醫療資源分不均的問題,讓偏遠地區患者未來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級的服務。」郭書祥表示。

隨著PANVIS-A™腦血管介入手術輔助作業系統獲批上市,愛博合創將開啟商業化行程。

「以前我們是研發,用大量資金去做產品,現在能不能把產品賣出去,這個過程依然艱巨,如何開拓市場,患者反應好壞,醫生是否願意用,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郭書祥表示。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將達285億美元,2030年將達619億美元,而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189億元、687億元。

不過,目前類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動輒售價上千萬,讓不少醫療機構望而卻步,成為影響手術機器人普及的一大因素。

郭書祥則強調,不要搞無意義的價格戰競爭,要透過市場培育,形成更新叠代的過程,公司也將堅持多管線的開發,全方位服務高端、中端、低端,滿足不同醫院需求。

目前,手術機器人還處於輔助醫生完成手術的半自動階段。郭書祥認為,手術機器人未來要和資訊科技、人工智能等融合起來,尤其要和AI技術結合起來,讓它更加智能化。

「這必須要有一流的工程團隊、技術團隊、器材團隊和一流的醫學專家團隊。」郭書祥表示,這也需要透過臨床患者和醫生的反饋,叠代產品,持續進行技術更新。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深圳愛博合創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簡稱:愛博合創),是由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引進專家、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郭書祥教授及團隊創辦的醫療機器人高新技術企業。愛博合創深耕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領域,秉持「使用者至上、追求卓越、創新驅動、敏捷叠代」的價值觀,打造術者好用患者受益且具備完全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血管介入手術控制系統,致力於成為受人尊敬的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全球領導者。公司已經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國際專利等知識產權近500項,多項原創性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公司與國內外著名的血管介入領域臨床專家團隊達成合作,並得到多家一線投資機構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