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人形機器人組團「十八金剛」各類AI助手工具百花齊放

2024-07-13科技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展館入口處有「十八金剛 眾創未來——人形機器人先鋒陣列」。

小朋友在展會現場與機器人「元蘿蔔」下象棋。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推出的「具身智能本體」跳舞機器人。

大模型要「卷」向何方?比ChatGPT更火的,為什麽是人形機器人?AI治理為何會擺在越發重要的位置?

這些話題在上周剛剛結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簡稱WAIC)上,被廣泛熱議。回顧2024WAIC,很多人認為這是最火熱的一屆。開展當天接近40℃的高溫,難阻參會者熱情。從各地趕來的觀眾憑128元買來的門票在上海世博展覽館排起長龍,還有個別黃牛穿梭在人潮裏詢問——「還要票嗎?」

展館內,正選的展品創下歷屆之最。在5.2萬平方米的展館裏,500多家參展企業紛紛秀出「看家本領」:展品數量超1500項,其中18台人形機器人矩陣亮相、特斯拉的賽博越野車、3家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鎮館之寶」,頗為吸睛。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6日下午2點,大會線下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全網流量突破19億,比上屆增長90%,均創歷史新高。

超500家企業攜最新科技成果參展,上百場論壇集結200多位大咖嘉賓共話AI融合創新、安全與治理——毫無疑問,WAIC是透視AI發展的一個重要視窗。

A

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站C位 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到2025年達數百億美元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正以每年超2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數百億美元的規模。來自賽迪顧問的【2024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生態發展研究】指出,2023年人形機器人產業進入爆發期,預計到2026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未來功能型整機將逐步占據主流,發展潛力巨大。

人形機器人站上風口,市場規模有望突破百億級,備受產業矚目。在今年的WAIC上,人形機器人同樣是關註焦點,討論熱度完全不輸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

7月4日-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上海世博中心、世博展覽館同步舉行。

步入展館,率先看到的是由18台人形機器人組成的「十八大金剛」,它們依次排開亮相,引得無數人駐足圍觀。站在南都記者身旁的一名小朋友湊上前,指著一台擁有仿真人臉的機器人,驚喜地向身邊的媽媽說道:「看,它的眼睛會動。」

南都記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18台人形機器人產品,出自中電科、達闥、傅利葉、鈦虎、星動紀元、卓益得、開普勒、宇樹等多家的機器人公司。在今年WAIC上,多個機器人產品系首次正式亮相,其中包括中國首個全尺寸開源通用人形機器人公版機「青龍」。它身高185厘米、體重80千克,全身有43個自由度,支持多模態機動、感知、互動和操控,由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全自主研發。

達闥機器人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XR4也是首次亮相,並限量銷售一百台,售價39.9萬元。達闥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曉慶在接受南都采訪時表示,XR4主要面向教育科研場景,由於當前並未將其作為成熟的商業化產品推出,因此采取了限購措施。

算得上WAIC常客的馬斯克,今年並未如傳聞所言現身大會。雖然老板沒來,但二代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在WAIC首次公開亮相,特斯拉稱此次展出將「見證人形機器人的再前進演化」。

相比一代產品,Optimus行走速度提升了30%,重量減輕了10公斤,也配備了全新的雙手,能夠抓握更重的物體並進行精細操作。根據今年5月特斯拉公布的一段影片,Optimus已經進廠打工,可執行分揀電池並插入托盤等任務,甚至還能在工作中自行糾錯。

馬斯克曾表示,預計明年開始將有超過1000個或者幾千個Optimus機器人在特斯拉工作。一旦實用性得到驗證,將開啟對外銷售。不過可惜的是,在WAIC期間,Optimus更多的時候僅被封存在展示箱中,並未進入開機狀態。

走入展區還可看到,充當搬水工的四足機器人,打滾後可靈巧翻身的機器狗,會做手術、能沖咖啡和幹家務的各類機器人,各顯神通;但如果仔細對比,大概又會發現這些機器人在外觀、用途等方面存在同質化,有時可能也沒有想象中那樣「聰明聽話」。

從實驗室走出到Demo樣機展示,人形機器人只是邁出了第一步。要實作量產和大規模套用,最終走進普通家庭,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B

大模型

展出大模型數量及套用100余款 「智能體」是業內認可的AI套用方向之一

與人形機器人一樣,大模型也是AI產業的話題中心。

中國信通院日前釋出的【2024全球數碼經濟白皮書】顯示,人工智能技術突破與產業發展提速。截至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共有1328個,美國占44%,為最多,中國占比36%。

今年WAIC大會上,很多中國大模型玩家都來了。來自WAIC官方數據顯示,去年有30多款大模型集結亮相,今年展出的大模型數量及其套用則達到了100余款。

如果說去年WAIC上,人們更多關註的是大模型技術本身的突破,那麽今年產業界討論的話題則更落地,聚焦在推動大模型商業化套用等問題。在持續「狂飆」一年多,歷經「百模大戰」後,中國大模型的角逐已然步入下半場。

4日的產業發展主論壇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演講中提到,很多公司把關註點放在基礎模型上,一天到晚跑分、刷榜,聲稱超越GPT-4了,但Open AI緊接著推出Sora、GPT-4o。「今天這個震撼釋出,明天那個史詩級更新,但是我要問:套用在哪裏?誰從中獲益了?」

「沒有套用,光有一個基礎模型,不管是開源還是閉源,一文不值。」李彥宏說,此前「百模大戰」造成了巨大的算力資源浪費,呼籲行業「卷模型不如卷套用」。

南都記者註意到,抓住WAIC這一絕佳展示視窗,國內大模型玩家們集體「秀」出了最新落地成果。梳理大模型的落地路徑,「智能體」是被不少業內人士看好的一個AI套用方向,各類AI助手工具百花齊放。

今年WAIC大會上,螞蟻集團正選了支付寶智能助理,能聽從使用者指令實作超8000項數碼生活服務;百川智能首次對外展出的AI健康顧問,預計年內正式釋出;阿裏雲帶來的AI編程助手「通義靈碼」,下載量超350萬,每日輔助開發者生成程式碼超3000萬次。

今年2月Sora的重磅釋出,點燃了AI影片生成賽道的一把火。這波熱度也持續到WAIC上,其間快手宣布「可靈」大模型迎來升級,推出更清晰的高畫質版;商湯展示了可控人物影片生成大模型Vimi,能穩定生成長達一分鐘的單鏡頭人物類影片……在一場專門探討影片生成前沿技術的論壇上,有從業者表示,「讓影片編輯像PPT操作一樣簡單。」

在大模型落地路徑選擇上,做B端還是C端,也是業內爭論的焦點。一方認為,B端商業化更好突破,並將醫療、教育、政務等作為重點發力領域;另一方則堅稱不做賠錢的B端,但面向C端消費側,至今仍未有超級套用出現。

C

AI治理

今年至少6場論壇的名稱與安全、倫理治理相關

AI技術日新月異,產業角逐的風口也在不斷變化,而發展與安全是「一體兩翼」,二者如何統籌兼顧是永恒的話題。特別是隨著大模型等新技術的套用,AI治理的話題被擺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如果要說今年WAIC與往年最明顯的不同,那應該是體現在名字上——大會首次冠以「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之名。南都記者還註意到,在WAIC的多家部委級主辦單位中,今年新增了外交部,並被排在首位。

7月2日,在外交部例行釋出會上,發言人毛寧表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今年大會的主題「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期待各方在上海充分交流看法、凝聚共識,推動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發展。

在今年WAIC的論壇設定上,與AI安全和治理相關的議題含量明顯增加。僅從各論壇名稱看,回顧去年WAIC大會,專門探討AI治理的論壇大概就兩三場——其中包括南都數碼經濟治理研究中心承辦的「人工智能創新與治理」分論壇,當時會上邀請了清華大學教授薛瀾、周伯文等大咖參會。而今年至少6場論壇的名稱與安全、倫理治理相關,包括全球治理主論壇,以及分為上下午兩場、需要付費才能參會的前沿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論壇等。還有其他分論壇,盡管名字不突出「安全」或「治理」,但嘉賓的發言內容大多也有所涉及。

關於AI治理,南都記者發現,基於不同背景和利益訴求,參會者對於如何更好地推進AI治理可能有不同的見解和考慮。但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很多人強調該重視AI帶來的風險。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人工智能高層顧問機構專家曾毅在分享中提到一組數據顯示,2023年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風險是2022年的10倍以上,這意味著生成式的人工智能發展把這項風險帶向了社會各個領域,並且在各國之間反復出現。

大咖說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惠妍講席教授周伯文:

對AI安全的投入遠落後於對AI效能的投入

公眾對AI風險的擔憂,首先是數據泄露、數據濫用以及版權爭議;其次是惡意使用AI帶來的深度偽造、虛假資訊等使用風險;此外,AI還可能誘發偏見、歧視等倫理問題,並且對就業市場等帶來系統性挑戰。

AI風險有的已經出現,但更多是潛在防範。當前對AI安全的投入遠遠落後於對AI效能的投入。現在世界上只有1%的(資源)投入在對齊或者安全考量上。這種失衡導致AI的發展是跛腳的,為此,需要找到AI安全優先,但又能保證AI效能長期發展的技術體系。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

AI治理最先面臨發展與治理平衡問題

當前,AI的治理與發展已經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尤其是生成式AI所帶來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在這樣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必須意識到AI治理也面臨著空前挑戰。其中一個挑戰便是AI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快於監管制度的制定速度,首先要面臨的將是發展與治理的平衡問題。

圖靈獎得主、蒙特利爾學習演算法研究所(MILA)科學主任Yoshua Bengio:

AI發展正在加劇全球數碼鴻溝

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必須要了解人工智能的風險以及是否有能力進行管理。對於AI快速指數級的變化,也需要開始提升準備程度,包括了解風險閾值、預警,並達成相關的國際協定等。

值得關註的是,由於面臨數碼基礎設施聯通、知識技能、教育培訓、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挑戰,AI發展正在加劇全球數碼鴻溝。如何彌合這一鴻溝,讓更多人共享智能紅利,同樣是當前AI全球治理的焦點議題。

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院長姚期智:

當務之急是發展AI對齊與相應的評估方法

從長遠看,AI安全治理不是縫縫補補。AI治理的當務之急在於發展AI對齊與相應的評估方法,同時構建AI安全系統的基礎研究,對超大型大模型的治理需要盡快研發出規範。此外應結合實際情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AI治理框架——包括建立AI大模型的分級體系、建立ID的實體對映、實作全產業鏈監控AI等。要控制好AI,但又不能破壞它。

焦點

如何看待AI技術的投入和產出?「燒錢」支出無法回避 建議企業找準創新點、瞄準細分賽道發力

AI是一門「燒錢」生意,但實際經濟回報存疑,有報道稱市場對科技股的耐心正在一點點消失。高盛此前的一份報告認為,AI技術的發展可能不會像預期的那樣迅速,且其成本效益比可能並不如想象中那麽有吸重力。

如何看待這一問題?5日上午,南都記者在世博展覽館遇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他認為大模型的落地套用才剛剛開始,它與智能駕駛等領域融合,仍有很大的產業想象空間,建議企業找準創新點、瞄準細分賽道發力,而不是跟風式地搞重復建設。

對科技公司而言,AI發展勢不可擋,盡管還在「燒錢」支出,但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過程。「如果現在不投入,等到大模型技術成熟,使用者量和使用者接受度也穩定了,那時再發力——對不起,你已經沒有坐上牌桌的機會了。」學而思教育集團CTO田密說。

「我們應該把大模型看得更‘大’一點。它不只是具體的套用,而是一波類似於互聯網、芯片級別的浪潮。」面壁智能首席科學家劉知遠對南都記者表示,當前大模型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技術發展也遠沒有「收斂」——「你得先有更強的技術能力,才能趕上這波大模型的發展浪潮。」

采寫:南都記者 李玲 圖片: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