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解讀深圳2035|騰訊副總裁司曉:開啟人機友好的未來城市序章

2024-10-15科技
9月底,國務院批復了【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2035總規」),深圳城市定位再升級,且功能更強、分量更重,備受各界關註。
近日,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受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讀懂深圳2035」專欄邀請,從資深專家的視角系統解讀深圳2035總體規劃,助力規劃的統籌引領,推動規劃的有序實施。
「2035總規充分體現了深圳對未來的深刻洞察和對創新的不懈追求。」司曉在訪談中透露,自2035總規於2021年征求意見以來,騰訊前海總部就將其作為規劃建設的上位指導,也提出了對未來城市的思考和響應:不僅展示了前沿技術如何改變生活,更展示了科技如何與人類需求和諧共存,人、機、空間的關系將如何重新構造。
「騰訊現有的辦公場所以及正在建設的騰訊前海總部,都是2035總規提出的綜合性創新核心區重要的組成部份。正如發揮引擎作用的大公司(蘋果、谷歌等)是矽谷成功的關鍵,作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科技企業,我們也提出了創新空間布局的思考。」
他表示,以騰訊前沿實驗室集群為驅動的科技創新核心區是騰訊前海總部科創濃度最高的區域,將內部從事研發多模態感知(如騰訊多媒體實驗室等)、智能計算/決策(如騰訊混元等)、智能執行(如騰訊機器人實驗室、自動駕駛實驗室等)等多個前沿實驗室以及配套空間,分成四個組團串聯起來,讓街區成為園區內科研協同創新、智慧套用示範及前沿科技交流的高地,實作「小尺度」街區裏科技創新的大融合。
司曉表示,未來,騰訊科創街區將充分發揮實驗室規模集聚的「鄰近效應」,吸引周邊更多科創主體、人才與要素匯聚,將其打造成深圳西翼智能科技創新的強磁場與生態圈,與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坪山高新區、大鵬新區等一起成為深圳創新中樞,助力深圳、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和全球科創高地。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
以下是司曉訪談的訪談文章全文:
開啟人機友好的未來城市序章
自從現代城市規劃誕生以來,規劃一直是定義未來城市的重要手段。深圳,這座充滿活力與創新力的城市孕育出多家國際化創新企業,歷版城市總體規劃中漸次展開的藍圖功不可沒。
近期獲國務院批復的【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簡稱「2035總規」)再次顯示了深圳邁向全球標桿城市的前瞻眼光和堅定決心,為城市發展擘畫出宏偉的未來藍圖。
一、未來城市
在人類歷史行程中,已經完成了兩次城市革命。第一次是大約5000年前城市起源,城市隨著畜力、農具與文字的使用而產生,成為人類文明起源的標誌與文明進步的中心。第二次是工業革命以來現代大城市興起,化石能源、機器和電信技術得到廣泛套用,城市作為現代科技發展的舞台,推動了汽車、電梯、電話等發明的普及。兩次城市革命都建立在物質、能量、資訊三要素的生產與轉移方式共同轉變的關鍵時間點上。
近年來,以自動駕駛、機器人、擴充套件現實、泛在網絡、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加速發展。人類物質、能量和資訊三者的生產和轉移方式都再次發生深刻變革,未來城市呼之欲出。在這一輪變革中,城市的內涵不再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是物理空間、數碼空間與社會空間高度融合的復雜系統。城市的形態、功能與執行方式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一路開拓的深圳,已經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核心,也有希望成為新一輪城市革命的引領者。2035總規充分體現了深圳對未來的深刻洞察和對創新的不懈追求。規劃明確提出,到2035年,深圳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園。這一目標的設定,既彰顯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擔當,也從多個角度反映了其對未來城市發展趨勢的敏銳把握。
自2035總規於2021年征求意見以來,騰訊前海總部就將其作為規劃建設的上位指導,也提出了對未來城市的思考和響應:不僅展示了前沿技術如何改變生活,更展示了科技如何與人類需求和諧共存,人、機、空間的關系將如何重新構造。
二、多維深圳
清晰的城市分工、城鄉隔離、職住分離、功能分區,是工業時代和現代城市的重要特征。而未來城市,則會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和多維的特點。2035總規提出了「超級灣區都會、活力宜居城區、詩意山海小城」的城市意象。未來城市在功能混合、城鄉融合的大趨勢下,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商務中心區、工業區和生活區,而是在全域藍綠生態網絡本底上面的各種功能融合的組團。
圖源: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以騰訊前海總部為例,作為一個位於前海中心區的國際化企業總部,不僅提供了數萬員工辦公場地和配套設施,更以一個完善而開放的城市組團為目標,提供了生活和休閑配套設施,包括學校、社區活動中心和文化娛樂功能,還有面向全社會開放的大型濱海帶狀公園、科技館、會議中心等功能,將同時具備國際化、生態化、生活化等內容,體現了未來城市的多維特征。
除了規劃設計關註的空間維度和人居環境,我們還在更多的維度上探討了在數碼空間的重塑下,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變革,以及「人-機-空間」建設的新趨勢。
1、全域創新
2035總規提出新的城市願景和定位為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園,深圳將建成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被放在前所未有的首要位置,這也是未來支撐一個城市國際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城市空間,是創新產業的重要載體。規劃首次提出的構築全域創新空間格局,奠定了未來深圳空間發展的基本框架。
新科技革命將推動深圳的主導產業從「規模化生產」向「大規模客製生產」轉型,推動以往廉價的「售後服務」向高附加值的「後市場服務」轉型。在規劃引領下,深圳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透過「強化基礎研究、引領前沿技術、推動數碼轉型」三種方式融入並引領全球創新前沿,推動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騰訊現有的辦公場所以及正在建設的騰訊前海總部,都是2035總規提出的綜合性創新核心區重要的組成部份。正如發揮「引擎」作用的大公司(蘋果、谷歌等)是矽谷成功的關鍵,作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科技企業,我們也提出了創新空間布局的思考。
以騰訊前沿實驗室集群為驅動的科技創新核心區是騰訊前海總部科創濃度最高的區域,將內部從事研發多模態感知(如騰訊多媒體實驗室等)、智能計算/決策(如騰訊混元等)、智能執行(如騰訊機器人實驗室、自動駕駛實驗室等)等多個前沿實驗室以及配套空間,分成四個組團串聯起來,讓街區成為園區內科研協同創新、智慧套用示範及前沿科技交流的高地,實作「小尺度」街區裏科技創新的大融合。
未來,騰訊科創街區將充分發揮實驗室規模集聚的「鄰近效應」,吸引周邊更多科創主體、人才與要素匯聚,將其打造成深圳西翼智能科技創新的強磁場與生態圈,與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坪山高新區、大鵬新區等一起成為深圳創新中樞,助力深圳、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和全球科創高地。
圖源: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2、空間友好
隨著城市化行程的深入,如何打造一個真正適合所有人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環境,成為了城市規劃面臨的重要課題。深圳作為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城市,正在積極探索建設全民全齡友好型城市的新路徑。在2035總規中,從無障礙設施到全方位的無障礙網絡,從關註特定群體到惠及全體市民,深圳正在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包容、更具人性化的城市空間。這不僅體現了城市的人文關懷,也為未來的科技發展和人機共融奠定了基礎。
從設施到網絡。深圳是一個年輕人的城市,但隨年輕人們來到深圳的父母和子女越來越多,早年的創業者也逐漸開始步入老年,城市需要考慮越來越多元群體的需求。2035總規及其配套的【深圳市無障礙城市專項規劃】提出了「構建兒童友好、老年友好、人才友好、殘障友好等全民、全齡友好型社區生活圈」的要求。
在以人為本的城市化過程中,規劃不斷聚焦細分人群(兒童、老人、青年人、科學家等)的具體需求特征,最佳化空間功能與服務,使城市越來越人性化。研究表明,每個人一生中約有11%的時間需要無障礙設施支持,所以對無障礙城市的理解不應再是服務於殘障人士,不再是少數人的需求,而是全民全齡的需求「交集」,是一項包容性最優的空間條件。
在通常關註的無障礙設施之上,深圳首次提出了在全市範圍內構築全民全齡無障礙城市網絡,以公共設施、公共交通和公共空間的無障礙系統化建設和改造為抓手,以提升通用性、融合性、可及性、便利性為重點,持續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的高品質無障礙宜居生活,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特別是殘疾人、老年人及有需要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無障礙出行鏈,建立軌域+公交+慢行三網一體、系統銜接、智慧助行的無障礙公共交通體系。強化提升轉車站、綜合樞紐和其他站點的最後一公裏無障礙出行鏈。社區無障礙通行流線應全線零斷點、零高差,保障日常生活中的自主安全無障礙出行。
無障礙城市的關註重點是從設施到城市,從局部到網絡,從原有的交通出行概念到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是一個多樣性包容,為平等而建立的城市。
從無障礙通行到人機共融。在2035總規的指導下,騰訊前海總部將按照無障礙環境認證最高等級「三星級」建設,目前首批建成的04地塊9、10棟建築已獲得國家無障礙專家組「三星級」評審認證。無障礙通行、公共無障礙服務、無障礙資訊交流、無障礙設施執行與維護等各項均達到高水平,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與提升。
在建設無障礙環境的同時,我們發現機器人的普及套用,也面臨同樣的空間友好和無障礙設計需求。隨著人工智能,尤其是空間智能和具身智能的發展,機器人正在透過學習、調整參數、最佳化演算法來快速適應需求和環境的變化。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空間和環境本身的調整,原本為人設計的空間,往往對尚在蹣跚學步的機器人並不友好。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空間設計,讓空間成為改善人機關系的紐帶,形成新的「人-機-空間」彼此友好的體驗。而機器人對空間的需求,其實往往和弱勢群體是非常類似的。
我們投入很大力量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其實往往只是為了適配為人設計的空間環境,而只要實作了對老人和殘疾人的無障礙設計,機器人的研發難度也會極大下降。從這個角度來講,無障礙設計不僅是一項公益投入,更成為了促進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
未來,當我們開始與機器人共享生活和工作空間時,我們希望這些機器人可以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和我們一樣從容自由地使用空間,而非成為單純的工具。為了實作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在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中考慮機器人的需求和特點:為弱勢群體提供的無障礙網絡也會成為各種機器人自由行動的環境;我們還要為自動駕駛汽車配置專門的路權,為電動飛行器和無人機設計起降平台,為機器人提供專門的充電區域。這些設計不僅能提高機器人的效率,還能減少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摩擦,創造出更加和諧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3、智慧韌性
未來城市與智慧城市概念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其關註點並不限於智能化本身。未來城市本質上是探討在數碼空間作用下,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執行邏輯的重構。數碼技術和智能化,是未來城市最重要的支點和工具,而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安全減災等城市系統和實體空間的全面變革,以及市民體驗和福祉的改善,才是其最終目標。
在2024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深圳市獲得最高獎項——「城市大獎」。作為全球智慧城市的代表,「城市運轉聰明智慧」,也是2035總規提及的重要亮點。城市的本質是透過設施與服務的集中供給,解決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在工業時代,我們靠生產更多的產品和空間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未來城市中,我們則會更多依靠存量的設施與服務資源,透過數碼空間的計算與連線實作精確的供需匹配,提高各系統執行效率,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2035總規提出超前布局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深圳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設「極速寬頻、人工智能、數碼孿生、全球數碼能源」四大先鋒城市,是全面實作城市智慧和韌性的保障。在這些數碼化紐帶的連線下,物質生產與轉移的自動化甚至自主化,逐漸轉為自動駕駛與機器人主導;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與能源互聯網的普及,則會使人居空間進一步擺脫集中能源供給方式的束縛。類似的,城市各子系統內部組成部份之間都在發生解耦並重新靈活組合,形成新的產業模式和生活形態。這些變革都是以泛在網絡和感知、計算能力為前提的。
從深圳2035總規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城市圖景。在這個圖景中,創新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數碼技術是城市執行的重要支撐,而以人為本、包容多元則是城市的核心價值追求。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攜手並進,共同描繪人機友好的未來城市藍圖,共同開創城市發展的嶄新篇章。一個創新引領、數碼賦能、人機友好、包容多元的未來城市,正在向我們走來!
相關專題:
解讀深圳2035
整理:南方+記者 馬芳
圖片來源: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圖片
【作者】 馬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