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出口量占全國近一半 長三角為什麽都在造機器人?

2024-07-26科技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俊

出海「新三樣」即將迎來新變局!

繼電池、光伏、電動汽車之後,工業機器人也在今年上半年迎來了出海浪潮。根據杭州海關釋出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值7.74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5.9%,占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6.6%。其中工業機器人出口增長量達到了16.8%,占全國份額的49.5%。

此外,根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釋出的統計數據,在全國1到5月的工業機器人出口榜單中,三省一市均進入了前十,上海和江蘇位列第二、第三,浙江和安徽排在第四和第六。

這是5月22日在上海寶鋼股份寶山基地拍攝的「黑燈工廠」內景。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一直以來,工業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長三角有這樣亮眼的成績,在機器人制造上有什麽秘訣?

出口量占比全國一半

長三角機器人全產業鏈集聚發展

「長三角能有這樣的表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長三角現代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南通大學長三角現代化研究院院長、上海社科院研究員何建華說道。

他表示,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廣闊的市場需求使得長三角的各類工業得到了迅速而且充分的發展。

以浙江為例。目前,該省擁有38個工業大類中90%以上的工業門類,並且正加快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2023年時,浙江工業增加值達2.94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這樣的條件為機器人研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5月23日,工作人員在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位於嘉定的智能工廠內忙碌。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據悉,在三省一市中,浙江率先在2017年印發了【浙江省「機器人+」行動計劃】,是全國首個提出「機器人+」政策的省份,要求「催生一批符合市場規律、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社會生活智能化水平的新業態」,並「初步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機器人產業生態圈」。隨後幾年,長三角其他省市也陸續推出了類似計劃。

根據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釋出的統計,2022年,上海機器人產業規模已超過700億元,機器人產值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此外,機器人密度達到了260台/萬人,是國際平均水平(126台/萬人)兩倍以上。

同樣在2022年,安徽省機器人全產業鏈產值達470億元,規模居全國第6位,已經形成關鍵零部件、整機、系統整合、示範套用的特色產業鏈條,率先在全國形成國產機器人全產業鏈集聚發展的態勢。

而浙江已基本形成以杭州濱江、蕭山機器人小鎮和寧波余姚機器人小鎮為核心,溫州、嘉興、台州等多地的平台特色化發展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格局。

蕭山機器人小鎮(圖源:【杭州日報】)

其中,杭州蕭山機器人小鎮是中國十大機器人產業園、恰佩克獎最佳產業園,已集聚凱爾達機器人、錢江機器人、中開特種機器人、行星傳動、德望納米、力超智能等龍頭企業。

而江蘇則形成了蘇州、南京、常州為代表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城市。根據企查查的數據,該省現存9.26萬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全國範圍內僅次於廣東。

制造一條龍

長三角區域內可供應所有零部件

除了良好的工業基礎,能夠穩定、快速出貨也是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記者了解到,為了抵禦可能發生的產業鏈與供應鏈風險,2022年7月,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向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工信廳發函,商請聯合長三角機器人產業鏈上下遊12家企業,共同打造所有零部件均由長三角區域供應的機器人。

在這份計劃書中,一家名為新時達的企業被推薦為首輪「鏈主」,承擔整機的整合工作。還有一份核心部件建議企業名單,列出的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來自蘇州、紹興、杭州、南通、衢州、宣城等地,都在長三角。

這是5月23日在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位於嘉定的智能工廠內拍攝的首款「全長三角造」機器人(右一)。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這便是在一體化發展下各地發揮比較優勢,實作合理分工的具體展現。而將產業鏈分散還不影響效率的底氣,則來自一體化推進中不斷加速與完善的交通和產業格局。

據悉,長三角已經初步形成半小時通勤圈、1小時生活圈、3小時高鐵圈與4小時產業圈的交通圈層格局。

其中,4小時產業圈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素發展的有力彰顯,是將產業集群「連點成線聚成面」、加快釋放生產力的重要舉措。它代表的不只是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更是要透過形成良好產業生態,打造完善產業鏈條,以良好的本地供應鏈網絡在企業間構建起彼此聯結的橋梁和紐帶。

根據計劃,「全長三角造」機器人在2022年的首批出貨量要超過200台,2025年力爭下線2000台。而新時達的數據顯示,計劃已提前超額完成。2022年當年,「全長三角造」機器人即出貨827台,2023年更是完成了2338台,今年則預計達到近4800台。

5月23日,工作人員在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位於嘉定的智能工廠內忙碌。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新民晚報】報道稱,下一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和蘇浙滬皖工信部門,或將醞釀推出第二輪「鏈主」企業。

長三角的機器人產業未來如何發展?

何建華指出,接下來,人形機器人一定是長三角發展的重點。

「因為是對人類進行精確模仿,人形機器人的套用場景非常廣闊,可以賦能百行千業,和人工智能(AI)的發展也息息相關。搭載ChatGPT的Figure 01機器人引發了世界關註、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讓‘十八金剛’向來賓打招呼,可以說,都是這個趨勢的體現。」他對記者說道。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18台不同的人形機器人在門口歡迎各地來賓。(潮新聞記者徐俊 攝)

今年四月,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暨具身智能峰會在北京海澱區開幕,會上釋出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

該檔指出,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在今年會達到約27.6億元,到2029年達到750億元,將占到世界總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達到3000億元。

而在世界範圍內,全球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正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數百億美元。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表示,經過五到七年左右的時間,人形機器人也許會像掃地機器人一樣,走進千家萬戶。

為了迎接這一風口,長三角各地已開始積極布局。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浙江杭州的宇樹科技帶來的人形機器人在現場跳起了「科目三」。(潮新聞記者徐俊 攝)

比如,2023年,優必選科技成為了中國「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今年三月,浙江在寧波成立了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重點開展人形機器人智能感控技術研究和整機系統研發;到了五月,人形機器人領域國家首個公共平台——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同樣是在五月,安徽省工業和資訊化廳釋出了【安徽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年)】(征求意見稿)。7月19日,安徽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安徽省人形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正式揭牌。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開普勒探索機器人有限公司推出的人形機器人由於有著靈巧的雙手和可精細到毫米級的運動控制能力,還未量產已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數百台的訂單,體現了長三角強大的科技競爭力。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開普勒人形機器人黃色4.5代機器人在其公司展台上成為主角,行走起來穩健、自如。(圖源:開普勒官網)

「不過,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仍然存在‘一高五難’:硬件門檻高、軟件演算法難、軟硬解耦難、知識積累難、人才聚集難與安全套用難,缺少具有國際話語權的開源社區、開放平台來加速技術孵化與技術共享。要和歐美日先進的科技公司‘打擂台’,這些問題必須克服。因此,長三角接下來應該要繼續推進合作,找到之前阻礙發展的盲點,爭取打造出占據絕對優勢的拳頭產品。」何建華說道。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