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面的傳感器,包括一些測距的傳感器、激光雷達的傳感器兩邊是相通的,部份零件供應商可能也是相通的。」近期,追覓科技的一位工程師對記者談到掃地機、汽車兩者之間相通之處。
人工智能的浪潮,把掃地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帶到同一個發展方向。它們可能同樣配置人工智能算力的芯片,搭載同一家供應商開發但參數不一的大模型。它們遵循相似的技術路徑,甚至共享同一個供應鏈體系。今年的雲棲大會期間,阿裏巴巴集團CEO吳泳銘表示,未來所有能移動的物體都會變成智能機器人。
在人工智能的時代,一台掃地機與一台汽車的共通之處,比外表看起來要多得多。
都可以是機器人
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在近兩年迅猛發展。人工智能開始能理解真實世界的方方面面,從分子運動到人類的奔跑,從使用工具到繪畫作曲。
人工智能的爆發可能是一場產業革命的序章,它正好發生在汽車產業的轉變時刻。
在中國市場,燃油車轉向新能源汽車的行程已經近半。最新的月度統計顯示,中國市場在8月份銷售了245.3萬台汽車,其中新能源滲透率44.8%,乘用車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超過了50%。汽車的電氣化浪潮,為智能化鋪平了道路。發動機被電池所取代,芯片正在接管汽車的時候,智能化下半場也已經開啟了。
「汽車行業正在發生這樣的變化。之前的自動駕駛技術,是靠人來寫演算法規則,幾十萬行程式碼,仍然無法窮盡所有的駕駛場景。」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吳泳銘表示,采用「端到端」的大模型技術訓練後,AI模型學習海量人類駕駛視覺數據,讓汽車具備了超越大部份司機的駕駛能力。
他認為,機器人將是下一個迎來巨變的行業。未來,所有能移動的物體都會變成智能機器人。它可以是工廠裏的機械臂,也可以是工地裏的起重機。未來,工廠裏會有很多機器人,在AI大模型的指揮下,生產機器人。未來每個家庭可能會有兩三個機器人,幫助人們提升生活當中的效率。
在AI加持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和企業家,開始以機器人的眼光看待整個物理世界。
「你可以認為特斯拉汽車是輪子上的機器人,任何連線到互聯網的東西都是人工智能的終端。」馬斯克近期在出席一場論壇時候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比他見過有史以來的任何技術都要快。
重點是技術的普適性。「我們可以采用相同的技術,放入人形機器人中,讓它變得更有用。」這也是為什麽特斯拉同時在開發雙足機器人擎天柱。如果人類對於機器人的改造能夠成功,它會徹底地改變全球制造業的生產方式。
在家用的掃地機器人身上,也能看到許多汽車制造過程以及核心部件的影子。
「因為是整機底盤運動,重心怎麽調整,越障的時候重心怎麽匹配,下來的時候如何讓沖擊力更小、包括底盤架構,其實都參照了汽車的設計。」追覓科技的工程師在介紹新一代產品時候表示,這款產品帶有可伸展的仿生機械足,花了將近兩年的研發時間。
美國企業發明了掃地機器人,而中國企業則將它發揚光大。據IDC數據,在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前十的掃地機器人企業,中資企業占九個。石頭科技、科沃斯、追覓科技等都在前十之列。
這些掃地機器人在消費者的家中,基本都實作了半自動化執行。透過網絡攝影機、激光雷達等傳感裝置理解地面情況,內建的演算法實作自動導航等功能。現在頭部的掃地機器人企業都在尋求大模型內建於機器裏。
「任何由電腦驅動的東西實際上都是機器人。」馬斯克表示。
互通的供應鏈
掃地機和汽車,核心部件相似之處很多。
用在400000元汽車上的硬件和演算法,其低階版本可以遷移到4000元掃地機和人形機器人上。
「第一個是裏面的傳感器,包括一些測距的傳感器、激光雷達的傳感器兩邊是相通的,零件供應商可能也是相通的;第二是,地圖和路線的處理、路徑規劃、駕駛演算法這塊也是相通的。」追覓科技的工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第三則是大模型都在嵌入掃地機、智能汽車。
掃地機和汽車上所采用的傳感器材、芯片處理能力當然有所不同。
車規級的行駛速度屬於高速行駛或者中速行駛,傳感器在遠距離、精度響應都會更高一級,相應帶來的成本也是更高一級的。但掃地機器人屬於室內半自動駕駛,所以從傳感器的選型類別上會是更有性價比的低速傳感器。
這些不同效能的傳感裝置,可能來自於同一個供應商。
比如上市公司速騰聚創與禾賽科技專門生產激光雷達。它們的激光雷達廣泛套用於小鵬汽車、華為系汽車等,同時也可以套用於一系列的掃地機、工業器材上。這些激光雷達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兩個產業對於傳感器的精度選型不同。
相比於家庭所用的掃地機,商用清潔機器人的傳感器要求更高。商用清潔機器人自身重量可達1000千克左右,有較高速度,它所需傳感裝置與車規級傳感裝置更接近。
掃地機和汽車在智能化方面,相似之處也很明顯。它們都在追趕智能化浪潮,都在嵌入大模型,甚至可能與同一家大模型企業合作。
以追覓科技與日產汽車為例,兩者分別是清潔電器和整車企業。
追覓在今年5月份釋出的掃地機X40 Pro Ultra,搭載與百度千帆文心大模型聯合研發的 DreameGPT。這是一款在百度大模型基礎上,針對具體使用場景而微調所得的大模型,它令掃地機更好理解使用者的語音意圖,與使用者互動更流暢。
日產在中國市場推出的產品,也將搭載百度的生成式AI技術。在近日的 「盡興e-Park」未來出行嘉年華期間,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副總經理李軍對記者表示,這項技術的落地將加速日產汽車的智能化步伐。
日產和追覓是行業內的代表性案例。掃地機和汽車兩個產業,都在快速奔向智能化。除了追覓科技,雲鯨也推出了自己的NarGPT 多模態大模型、科沃斯的大模型演算法也透過國家備案;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中國汽車企業也在開發大模型以推進自動駕駛。
甚至,汽車和掃地機兩者面臨的中國市場競爭環境都是類似的。
科沃斯、追覓科技等中國的清潔電器企業,面臨持續的價格戰,伴隨著快速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國市場上的汽車企業,既經歷嚴酷的轉型,也深陷價格戰。日產汽車等需要迅速應對以保持競爭力。它此前推出了「The Arc日產電弧計劃」,旨在加速智能化、電驅化轉型,日產汽車計劃到2026財年實作73%的產品陣容煥新,並推出8款新能源汽車。
中國優勢是什麽
支撐智能化的核心硬件是芯片。
智能汽車與掃地機在核心芯片方面,也能看到許多共通之處。
比如,地平線機器人以開發車規級芯片起家,不過它旗下也有全新品牌地瓜機器人開發套用於掃地機、割草機、家庭陪伴、酒店商服、機械臂、輪足甚至是人形機器人等更廣泛的機器人場景的芯片。兩種芯片都可支持大模型落地,既可以用在400000的理想汽車上,也能用於4000元掃地機上。
那些能夠快速上量的產業,對正在追求商業化的地瓜機器人尤其有吸重力。掃地機、割草機作為最為成熟起量的消費級機器人場景,是地瓜機器人每年百萬量級出貨的重要源頭。
「畢竟是做芯片,一定是量大的地方我們會非常關註。」地瓜機器人CEO王叢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掃地機、割草機、家庭陪伴領域的眾多頭部企業都與我們有很深的合作。」
輝達也是一個鮮明案例。它開發的GPU是當下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最有效率的工具,它的產品既可以在自動駕駛的汽車上落地,也能廣泛地用在掃地機、雙足機器人等領域。比如小鵬汽車、蔚來等搭載了輝達的智駕芯片,眾多雙足機器人企業也依賴輝達提供的芯片。
芯片開發的投資巨大,大規模的套用對於地平線、輝達以及英特爾這些企業都具有擴充套件營收,分攤成本的重要意義。
以地平線為例,盡管汽車解決方案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非車解決方案在2023年為其帶來了8000多萬的收入。地平線整體收入增長迅速,但其2023年還是虧算了16億元。巨額的研發投入是重要原因,2023年它投入的研發費用23億元。
大模型的投資也是巨大的。大參數、大算力和大數據的投入,每年消耗OpenAI不止10億美金。它目前還在籌備數十億美金的新一輪融資。國內的科技企業百度、阿裏巴巴以及今日頭條等都在向人工智能方向轉型,並為此進行巨大投資,開發自己的大模型如文心一言、通義千問等。它們都希望這些模型能夠套用到更廣泛的套用場景,同時覆蓋汽車、掃地機、四足機器人等等。
在高端芯片、頂級大模型這兩個方面,美國的企業跑在最前面。中國企業的優勢在於面向更廣泛的套用場景,以及由此帶來的規模效應。
比如美國2023年銷售汽車1558萬輛,但中國銷售汽車3016萬輛,接近美國的兩倍。而且中國所銷售的3016萬輛汽車中,接近三成是新能源汽車,這為智能化的發展開辟了更多可能。
再看工業機器人。中國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位居全球第一,全球超過一半的工業機器人是安裝在中國本土的工廠裏的。家用掃地機器人方面,中國年銷量超過400萬台,而中國本土的產能接近1500萬台。
「涉及機器人這樣的偏硬件產品,在中國這個土壤,你能找到機器人整個供應鏈。在中國能找到特別多的企業,尤其是在深圳,我們上午畫個圖,下午就送到工廠去開始搞了。這是中國得天獨厚的地方。」王叢表示。
這些規模超大的掃地機、汽車、工業機器人產業,在人工智能的浪潮裏,都有望配置人工智能芯片,搭載參數不一的大模型。隨著技術的叠代,規模效應的達成,一些原本高精尖的產品日趨成熟和廣泛使用,其研發和制造成本越攤越薄。原本40萬的汽車才能用得起的芯片,慢慢下探到4千元掃地機也可以使用了。
這樣的演進趨勢,只在為數不多的經濟體才能發生。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