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3月28日訊(記者 張洋洋) 3月28日下午,以「AI時代下的短劇機遇」的新質生產力行業沙龍活動,在上海外灘舉辦。
本次活動由財聯社和【科創板日報】聯合主辦,無錫國家數碼電影產業園與財聯社創投通承辦,活動匯聚了短劇行業的領軍人物、行業從業者、投資機構、券商分析師以及園區代表等。
財聯社常務副總裁胡剛在致辭中表示,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每個時代的娛樂方式、溝通方式和企業服務方式等都會發生變化。在這個時代,作為媒體,財聯社和科創板日報一直提倡「企業全周期陪伴式服務」,透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科創生態服務體系,這裏面有產業、有資本、有資訊,可以帶來更多商機為產業賦能,幫助企業在資本中脫穎而出,讓創業要素充分流動。
無錫國家數碼電影產業園黨委書記施娟在致辭中表示,無錫國家數碼電影產業園正重點關註AIGC技術在影視產業的套用,包括智能拍攝、創作與制作等。她提到,產業園已布局AIGC和智能算力中心,並建設智能化拍攝基地。同時,她看好AI在短影片領域的潛力,認為其將推動行業創新與成本降低。
無錫國家數碼電影產業園投促中心主任朱儀則介紹了園區的設施與服務,園區目前為短劇和電影制作方面的政策優勢和一站式服務,園區擁有專業的拍攝棚、錄音棚和虛擬拍攝棚,提供版權交易和國際發行平台。同時,江蘇對短劇和大電影的提供政策支持,包括資金獎勵和拍攝補貼,園區可為劇組提供的全面服務。
在此次沙龍上,井英科技創始人兼CEO朱江、龍果映畫董事長王穎、愷英網絡創新業務負責人王伊千、喜豹短劇合夥人及總編輯楊阿裏、英諾視CEO/出品人孫家韜、飛天雲動投資總監牛思遠、國金證券互聯網傳媒首席分析師陳澤敏等嘉賓紛紛暢所欲言,分享了各自的精彩觀點。
▍從業者如何看待短劇行業
在主題分享環節,井英科技創始人兼CEO朱江分享了公司在AI和短劇結合領域的探索,井英科技正利用AI大模型生成影片,專註於短劇制作,並主要面向海外市場,目標是打造下一代超級內容平台。
朱江回顧了影片平台的發展歷程,指出每次重大變革都伴隨著生產力工具和內容生產的變革,以及新創作者的出現和新的內容分發關系的形成。他認為,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可能引發新的變革,使得個人能夠以低成本創造高質素的內容。
井英科技已推出「Reel Diffusion」模型和全球首個AIGC短劇App「Reel.AI」,在美國市場取得成功。App特點在於AI生成的動漫短劇和互動式人物形象,提供觀看、聊天和劇情互動體驗。
朱江認為,AI降低了內容創作門檻,催生更多人將創意轉化為短影片,形成新機會。他強調,虛擬世界的情感體驗是真實的,AI將開啟人類對虛擬世界塑造的新紀元,帶來新的娛樂方式和體驗。
龍果映畫的創始人王穎分享了她在影視行業的經驗和對短劇市場的見解。
王穎認為,短劇市場可以分為橫螢幕劇、短影片平台劇和小程式短劇三種類別,各自有不同的盈利模式和挑戰。她認為,盡管小程式短劇的盈利模式對內容創作者不太有利,但規模化生產可能帶來盈利。同時,她也指出,同質化嚴重和合作方間信任問題是行業面臨的挑戰。
展望未來,王穎認為,規模化地做小程式短劇商業化機會更大,橫螢幕中短劇有進一步升級和更叠的機會,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和行業門檻的提高,好的內容將成為關鍵。她提出,降低對投流的依賴、提高內容質素和創新是行業持續發展的途徑。王穎希望在短劇市場中找到合適的機遇,利用公司的優勢資源,與合作方實作共贏。
最後,王穎表示,盡管短劇時代有人入場有人離開,但機會仍然存在。她認為,透過不斷探索新的內容和形式,提供不同維度的觀眾體驗,以及回歸到內容為王的原則,公司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愷英網絡創新業務負責人王伊千分享了愷英網絡作為一家遊戲公司的探索之路。
王伊千分析了短劇市場的現狀,指出短劇市場規模正在快速增長,同時呈現使用者群體的年輕化、下沈化的趨勢。隨著市場的擴大,競爭日益激烈,主要體現在平台、內容和制作三個方面。在AI技術的幫助下,短劇制作將迎來技術升級,提高效率,包括劇本創作、角色選擇和後期剪輯等方面。
王伊千介紹了愷英網絡兩個原創IP——【歲時令】和【藍月傳奇】如何與短劇結合,將這些IP轉化為有聲書、短劇和影視化內容。
王伊幹探討了短劇在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包括精品化趨勢、AI技術的結合,以及與文旅產業的嫁接。她提到了公司與華僑方特合作的AI智能體嘗試,以及在AR直播方面的探索。王伊幹認為,短劇作為新媒體的商業價值和市場潛力,以及AI技術在推動短劇產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透過內容創新和技術套用,短劇有望成為連線不同產業和創造新體驗的重要媒介。
▍解析AI時代下短劇的機遇和挑戰
在AI時代,短劇的創新思路將如何發展?投資視角下,短劇商業機遇將如何展現?短劇產業鏈各方如何實作協同發展?
在「AI時代下的短劇機遇」圓桌對話環節中,來自喜豹短劇合夥人及總編輯楊阿裏、英諾視CEO/出品人孫家韜、飛天雲動投資總監牛思遠、國金證券互聯網傳媒首席分析師陳澤敏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首先,喜豹短劇合夥人、總編輯楊阿裏分享了喜馬拉雅在AI領域的探索和成就。喜馬拉雅內部的初風實驗室專註於AI技術的研發,成功活化了單田芳的聲音,並嘗試將父母的聲音制作成庫,讓父母的聲音再次講故事。他們還嘗試用AI輔助寫網絡小說,僅用4小時就完成了一部10萬字的小說,並在2小時內將其轉化為音訊作品。這些實驗雖然在技術上還有待成熟,但已經能夠快速生成作品,展現了AI在短劇制作中的潛力。
英諾視CEO/出品人孫家韜探討了AI在短劇中的作用和挑戰。他認為AI在短劇中主要充當工具的角色,用於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孫家韜強調,盡管AI技術發展迅速,但它目前還不具備銷售價值,而是在許多環節中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他提到,AI技術在剪輯等人力密集型環節中具有巨大潛力,但同時也面臨著認知壁壘的挑戰,即懂AI的人不一定懂短劇,懂短劇的人不一定懂AI,雙方需要更多的溝通和理解。
飛天雲動投資總監牛思遠則從投資的角度,分享了他對AI與短劇結合的看法。他認為,AI與短劇的結合可以分為兩個「+」,即AI+工具和AI+數碼人。飛天雲動依托於創始團隊在3D開發引擎的技術背景,透過SaaS化的場景提供全解決方案的工具集,降低了生產門檻。同時,他們也在探索AI與數碼人的結合,尤其是在文旅和直播電商領域的套用。
國金證券互聯網傳媒首席分析師陳澤敏則從行業研究的角度,對AI在影視遊戲行業的賦能情況進行了分析。他指出,AI技術的發展為傳媒板塊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尤其是在Sora等工具的推動下。陳澤敏認為,AI技術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還能夠透過內容的直接生成或辨識生成下一幀內容的方式,為市場擴容。他期待看到影視行業從生產端到制作端的價值分配更加均勻,以及更多的精品和IP的出現。
在討論AI與短劇結合的難點和挑戰時,楊阿裏強調了內容或IP的核心地位,他認為AI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但AI只能生成寫已知的產品,不能完成未知的創作,短劇的核心仍然是內容。孫家韜則提到了認知壁壘和團隊生存的問題,他認為需要打破藝術家與技術人員之間的壁壘,並找到在技術叠代過程中保持公司生存的方法。牛思遠則從投資的角度,強調了清晰的盈利模型和市場驗證的重要性,以及AI技術在產業鏈中的深入融合。陳澤敏則關註AI技術在降低門檻、保證內容真實性和促進B端與C端協作方面的潛力。
總體而言,AI技術為短劇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產業鏈各方需要克服認知壁壘,實作協同發展,同時把握AI技術帶來的商業機遇,以推動短劇產業的創新和繁榮。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套用場景的拓展,短劇這一藝術形式將在AI時代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