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企業首選投資地!上海寶山目標三年內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規模超千億

2024-03-29科技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劉平在現場發言。主辦方供圖
「上海是個首選投資地。」外資企業恩曼自動化技術如此描述了選擇上海寶山的原因。
3月29日,2024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舉行,在之後的「智領未來·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分享會」上,【寶山區促進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高質素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正式釋出,目標到2026年,力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制造業總規模突破800億元,產業總規模突破千億級大關。
上海早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已有多家企業釋出人形機器人。在2024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包括人形機器人在內的10個重點產業鏈細分賽道投資機遇正式釋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提出,以「套用牽引、場景驅動」為導向,深化本體、具身智能大模型技術攻關,加快突破電驅動關節、靈巧手等關鍵零部件,三年內實作1000台的規模化套用示範。依托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撐為一體的創新生態,加速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行程。
寶山區正是上海機器人發展的縮影之一。據介紹,近年來,寶山區緊抓機器人產業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視窗期,透過工業土壤和科創生態雙重滋養產業發展。2023年,寶山區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達682.46億元,其中規上工業機器人產值近80億元,占全市工業機器人產值三分之一。
根據會上釋出的【寶山區促進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高質素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目標明確,到2026年,引進培育5家以上產值超十億元的龍頭企業、30家以上產值超億元優質企業、5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5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新增100萬方產業空間載體,力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制造業總規模突破800億元,產業總規模突破千億級大關;二是重點領域清晰,聚焦以人形機器人、工業及寫作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與智能裝備作為寶山區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重點發展領域;三是空間布局聯動,計劃打造「一核兩園」集聚發展空間,以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為核心承載區、寶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產業化拓展區、大學科技園為重點科技策源區。
寶山已經吸引了一批頂尖企業。在發那科、安川、ABB、庫卡這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中,發那科已在寶山布局中國總部,其三期的「超級智能工廠」作為日本以外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基地,達產後將新增產值約50億元;廣川科技為安川與沈陽富創精密合作投資的公司,其在寶山生產的半導體機器人已實作國產替代。
不僅是機器人領域的頭部企業,許多專註於智能制造的企業也從機器人的發展中獲益。恩曼自動化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於2003年4月在中國上海浦東外高橋保稅區註冊成立,2019年遷至上海寶山區。公司總經理吳小君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恩曼需要智能機器人進行機加工,同時,公司也計劃在三年之內,將美國的一些生產線遷至中國,因此對機器人的需求有所增加。目前,公司智能化生產線占比在40%左右,之後可能達到70%至80%。
而恩曼選擇在上海寶山布局的原因在於,首先,上海本身有一個地理上的優勢,在技術和資訊等各方面都有比較好的平台;其次,公司落戶於機器人產業園區,可以跟更多的相關企業進行交流溝通;此外,從管理水平來看,上海的招商環境非常出色,也有助於提高企業的品牌形象,所以恩曼將上海視為「一個首選的投資地」。
產業的發展往往依托集聚效應。位於寶山區顧村鎮的上海機器人產業園是上海首家以機器人命名的市級特色園區,園區特色產業產值占比達80%,特色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90%,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效應加快釋放。園區集聚近300家機器人上下遊創新企業,「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共生」的特色產業集群已現規模。去年,寶山區成套智能裝備產業集群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未來三年,寶山區將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不斷推進高質素發展,聚焦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規模快速壯大、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示範套用成效顯著、產業生態持續完善四大方向。以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為核心承載區、寶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產業化拓展區、大學科技園為重點科技策源區,打造「一核兩園」集聚發展空間,新增100萬方產業空間載體,力爭至2026年,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總規模突破千億級大關,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和套用生態圈。
發展需要市區聯動。圍繞企業期待和關切,2024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也釋出了2024「投資上海」政策包,涉及產業基金、空間載體、工業降本增效等企業關心的投資要素保障,進一步支持來滬企業安心發展。據介紹,未來兩年,政策包將為上海工業企業降低1000億元營運成本,為重點產業鏈新增兩萬億元銀行授信,為重點招商專案打造1000萬平方米的智造空間,為三大先導產業新設1000億元的母基金。
澎湃新聞記者 胡含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