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大航海時代」下的國產CAx:追平國際巨頭,或許只是開始

2024-03-29科技
工業軟件需要長期主義。

新一輪的「人工智能戰」覆寫了未來十年數碼經濟的演進邏輯。

表面上,AI大模型的創造力已經滲入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然而大模型在產業端套用的尚未成熟及其對於硬件的迫切需求,也為整個工業鏈條延展了新的空間。可以看到的是,從世界各國的戰略層、資本市場到互聯網巨頭,無一不在重返工業熱土。而各行業工業化、工程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將部份看似已經「沈寂多年」的工業數碼化領域推上了新質生產力這一科技腹地。

CAx,就是這樣一個正在「過彎搶跑」的賽道。

去年十月,IDC釋出了一份針對國內CAx領域的設計研發類工業軟件廠商市場報告,公布了2022年該領域的市場份額。數據變化表明:海外巨頭「分食」國內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大幅松動。尤其是在CAD這一最重要的細分市場,頭部海外廠商市占比均有下降。作為排名前五廠商中的唯一一家中國廠商,中望在CAD的市占率已經接近10%,並坐穩了國產CAD領域的頭把交椅。

圖源:IDC【中國設計研發類工業軟件之CAD市場廠商份額,2022:穩中求進】

10%,一個乍見之下並不起眼的數碼,背後喻示的卻是國產工業化軟件長達數十年「逆勢向上」的過程。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說,國產軟件不再是星星之火,至少由中望領銜的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已經在電光石火之間,主導著、或即將主導新一輪「戰局」。

1.後發制人,在海外巨頭的「碾壓」下生存

盡管很早就擁有了全球五分之一的工業設計師數量,中國的CAD市場份額卻僅為全球的5%左右。

彼時,大量需要標準化、專業軟件化的設計生產場景,實際上都還是以傳統低效的方式存在。如今在中國工業日益強大、加速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中高端的工業化潛力持續增長,工業軟件的爆發也只是時間問題。

可以說,在供應鏈已經「征服」全球的客觀事實下,工業研發設計本身就成為了中國工業當下必須要直面的挑戰。

相比市場的「鈍感」,國產工業軟件廠商在布局方面不遺余力。與海外軟件巨頭積澱多年的工程化與市場化經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軟件作為後發者,品牌認知弱,市場容錯空間小,生存法則需要自己一點一點打拼出來。

至於如何打拼,個中辛酸也許只有躬身入局者才能體味一二。要立長誌、立大誌,而不能長立誌。遠見與定力,缺一不可。如果中望成立之初就僅僅著眼於「套用開發」的商業模式、把相對更難的「打破海外的標準化技術壟斷」放歸一旁,可能今天的格局又會不一樣。報道表明,在單一賽道裏,中望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對齊甚至超越海外水平,可即便如此,在過去的20多年裏,他們也並非無往而不利。

2010-2020這十年,是國產軟件在海外巨頭的「碾壓式」競爭環境下飽受質疑的十年。

資本市場對工業軟件的青睞,企業的數碼化嘗試和采購指標,使得良莠不齊的國產工業軟件批次湧現。市場教育是上去了,「國產軟件好不好用」等質疑也隨之而來,在早期豐富的工業場景中經歷了打磨的海外巨頭再次受益。

事實上,國產工業軟件由於起步較晚、規模較小,自主創新投入有限等因素,技術水平確實與行業巨頭有一定差距。再加上產業人才匱乏、使用者使用習慣、工業場景限制等,這導致了自主核心技術研發的瓶頸困難。

關鍵技術,成為了很多國產軟件廠商淺嘗輒止的軟肋。

而沒有自主核心技術不代表活不下去。當時,與中望同樣還在「求存」的國產軟件廠商們,面臨著兩個選擇:先做品牌聲量圈市場,還是持續投入自研核心技術?

另一方面,中國工業領域標準化程度較低,企業很難對同類軟件橫向對比,再有懂工業軟件者數量稀少,最後往往演變成銷售間的「火拼」。以至於國產工業軟件發展多年後,還是不得不蟄伏於海外巨頭的鋒芒下。馬太效應下,「燒錢」卷核心研發,又能帶來多少市場回報?

答案是確定的,但選擇需要冒巨大風險。

階段性地回望過去,從市場占有率來看,是選擇「不留後路」地投入關鍵技術的中望獲得了更多客戶「用腳投票」的支持。企業客戶總是更敏銳的,他們清楚地知道:幾何建模引擎、數據轉換引擎等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是真正能攻克制約工業軟件在實際場景中的套用卡點,幫助自己擁有更先進的生產力。可以說,當初一頭紮進根技術攻關的中望,沒有過多理會市場對國產工業軟件的不信任:做出來,才有得說。

國產廠商裏,有人懂發展工業軟件真正需要之所在,而這些人相信的是那句樸素到略顯笨拙的古話:「立根原在破巖中」。

2.執著於「根技術」,鋪就「突圍」後的坦途

如同上下遊不斷融合的產業鏈,軟件獨立存在的時代也早已過去。

上一代軟件的目標是將人與工作聚攏在一個時空範圍內,而這一代的自研則是要創造一種「王道」與「柔性」的融合:既要靠過硬的根技術集來支撐,又要植根於有時如同迷霧一般的業務場景,從中汲取養分。

換句話說,題面不過短短幾個字,誰理解得更好,誰就是第一。

由此反推,在IDC報告中,中望如今能取得國產第一的成績,或許更多歸功於對根技術近乎偏執的投入,「啃下了」越來越迫切的市場需求。

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腦,其中,CAD領域是競爭最激烈的賽道,素有「得CAD者得工業標準化」的說法。

CAD的根技術集包括幾何建模、幾何約束求解引擎、顯示引擎、數據轉換引擎、網格剖分引擎等,目前,擁有一體化產品能力的中望,已經在這些領域完成了從技術研發到產品商業化的全部關鍵路徑。

有技術、懂行業、連結生態,可能是中望國內領跑的三大要素。但所謂「解題」,不只是看技術能力,還要看這一時期的行業難點身在何處。

第一個難點,是工業場景的復雜。隨著中國加快向世界工業強國邁進,工業套用場景的復雜性也在加深。尤其在高端市場,企業需要的往往是能夠長期合作的軟件廠商,從戰略上共同研發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深耕場景正是工業軟件的基礎,國外巨頭們也並不是天生的霸主,也都是在一個個真實場景中,真刀真槍地拼過來、拳拳到肉地練出來的。中望目前已完成了覆蓋工業設計、分析、制造全流程的CAD、CAE、CAM產品布局,這就使得他們天生有機會服務更全鏈路的產業客戶、天然地擁有更加豐富的真實場景。換句話說:因為產品矩陣的全面,中望做過的真題天然就比同期選手多且難。而在關鍵核心技術的積累、產品矩陣與生態能力的完善,使得其能夠進一步匹配不同行業特性的套用需求,從而讓工業企業得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大膽猜測:進一步打造一體化的CAx行業解決方案,打通數據、滿足數智化工業的協同套用,將是中望的下一程目的地。

第二個難點是,工業軟件需要長期主義。

這個領域與大模型等不同,無法在短短幾個月內快速突破,而講究「十年磨一劍」。本來就是回報周期長的慢領域,使用者的反應卻急迫而直截了當。體驗差、效率低、價格高、工程計算方式不能按照企業預期地執行,都會導致一個打磨很久的產品打回重造。

也就是說,如果國產軟件廠商的根技術只是「追平」了海外巨頭,不能同時為企業降本增效,也很難被真正納入考慮。

第三個難點是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軟件長尾市場的割裂,使得其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自主可控」變得真假莫辨。一旦接入工業化流程,圍繞軟件的業務構建、打通數據、使用者操作習慣遷移的成本又都很高。這種情況下,企業會由過去在不同細分需求下逐個挑選工具軟件套用的思路,轉變為選擇具備自主可控技術的一體化CAx解決方案,且傾向於有持續發展力的廠商。強者愈強,幾乎是預設的劇本。

這種強大,是過去十年、二十年,執著於根技術、坐冷板凳的回饋。眼下的坦途,是過來人用血汗鋪就的。

3.欲善中國工業軟件,必爭全球化

靠著根技術「以戰代守」,中望接近10%的市占比 對於國產工業化軟件時代到來,乃至逐步走向世界級軟件來說,都是一個相當積極的訊號。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中國要實作世界工業強國之路,必然始於設計研發的自主革新,從接受全球化標準,到參與全球化標準,再到自主定義全球化標準。

回看過去,中望更早明白的一個道理是:工業軟件不是一個嘗鮮的行業,不能永遠跟隨「大眾的期待」去調整自身。而僅靠著對單一市場的理解打保守牌,不但對外會被競爭格局所牽制,對內也會給企業客戶留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印象。

預判場景,計算發力時機,都是以人為本的工業中極其難得的智慧。

智者貴於乘時。對2004年的中望來說,這個不可失去的時機,毫無疑問就是跟隨中國全球化行程,紮進世界工業的深水區,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過去的工業革命中,各個產業場景叠代呈現出了點式爆發的特征。迄今為止,各個國家與地區均有其工業長板,因此,全球化的生態與視角,無論是對中望自身,還是對於那些在長期合作中感受到了生態力量的中國企業客戶來說,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在CAx領域,也同樣如此。工業軟件是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工業軟件的研制高度依賴工業發展技術以及經驗叠代累積,海外巨頭憑借著發達的工業體系背景以及早發優勢,在各個細分產業都做得比中國廠商要好。如果自己不先走出去,趟出一條路來,又如何能理解龐大的工業場景與業務的需求變化?

全球化最直觀的裨益,就是能夠讓中望得到更豐富的工業場景,更好的沈澱經驗來打磨產品。此外,透過充分參與技術探索與合作、吸納全球高端技術人才,中望也能將更多時代前沿的技術與行業洞察帶回中國市場,為自身創造更多價值空間的同時,幫助國內企業客戶更好地成長,形成雙贏局面。

在本次IDC的報告中,中望首次超越美國廠商PTC,逼近美國最大的CAD廠商Autodesk。這是一個國產軟件強大起來的必然事件,一切都是更好的技術、體驗、解決方案被市場選擇和檢驗後的成果。

研發全球化是另一個能幫助中望後來居上的可能選項。公開資料顯示,中望已經在全球設立了六大研發中心,國內外研發人員超過了1100人。由於中國市場一直受困於復合型工業化軟件人才及培養土壤的匱乏,從中望的全球化產業人才規模可以得見,廠商積極出海進行市場開拓,也能夠有效地幫助中國工業化行程完善人才短板,匯聚更多優質的全球工業化資源。

實際上,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中望從來都沒「另辟蹊徑」,而是始終將出海看作一場謀事在人的長久之計,如今,國產頭號交椅的責任與使命在肩,業界對中望也有更高的期待:像選擇死磕根技術一樣堅定地走向出海,用全球化碩果來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在海外巨頭的本土夾擊下艱難成長,到成為國內頭部力量,再去海外巨頭們的「本土市場」發起競爭,自主競爭的意識幫助中望告別了「約拿情結」,更重要的是,中望仍在努力探索一個能將中國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的潛力向全球釋放的機會。

最新的訊息是,4月22日,中望將攜手國內多家頭部工業企業,帶著他們的作品,組團奔赴德國漢諾威工業展,爭取更多的全球市場機會。今年他們說的是:在一起,讓世界看見中國工業。

歸根結底,中望在本土市場做到頭部,這既是「知蹊徑之崎嶇」,也是技術「求人不如求己」的大勢所趨。可當角鬥場來到了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外」,國產工業軟件則需要更加精神抖擻、虛心探索,才能真正像那些出海成功的中國品牌與平台一樣,因勢應變,立於時代之巔。

工業把自然力與想象力並入生產杠桿,設計是杠桿的支點。本次市場報告中,IDC給出的標題是「長期主義」。

誠然,當下國產工業軟件已經到了奔流激蕩的破局時刻,但相信深諳持久戰之道的「中望們」也會做到定此一業,一以貫之。

畢竟,流水爭先,更爭滔滔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