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當算力像水電一樣普及,智慧生活將變成什麽樣——來自2024中國算力大會的觀察

2024-10-16科技
「中國算力規模已達246 EFLOPS」「智能算力同比增速超過65%」「算力存力方面,2023年總量達到1200EB,年增長率達20%」「在算力中心建設上,中國58.3%的算力中心已連線到國家骨幹網」……
在近日舉行的2024中國算力大會上,一份【中國綜合算力指數報告(2024)】,歸納、描繪了中國算力行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
此外,多元算力AI伺服器、全功能GPU、異構智算平台等,眾多人工智能與算力深度融合的創新產品、解決方案,也亮相大會創新成果展示區,展示了算力產業轉型成果,以及給人們智慧生活帶來的種種改變。
「算力中國·創新成果展示」的展區現場。圖片來源:人民郵電報
中國算力結構不斷調整,智算規模增長勢頭強勁
近年來,中國算力產業取得了顯著成就。「算力結構不斷調整,智算規模增長勢頭強勁;存力規模持續擴大,先進占比不斷提升;運力質素顯著提升,網絡設施不斷升級。」針對【中國綜合算力指數報告(2024)】的亮點內容,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院長余曉暉這樣解讀。
他還提到,全球算力基礎設施在2023年實作了約40%的增長。其中,美國和中國位居全球前列,特別是在智能算力領域,過去二十年增長超過百億倍,成為推動算力增長的主要動力。
其中,智算中心的蓬勃發展,多半「功勞」要歸功於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變革。「現階段,要把握‘AI+’發展機遇,引領算力基礎設施新一輪深層次、結構性變革。」中國移動副總經理李慧鏑表示,「以算築基」成為大勢所趨。基礎設施是歷次工業革命興起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鐵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投資均存在顯著的「臨界點效應」。當前,算力基礎設施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日益凸顯,正逐步逼近推動變革躍升的「臨界點」。
【報告】中還提到,截至目前,國家超算互聯網已經部署了1000多種套用,有100多個行業領域的套用、6300多種商品、4300萬行的原程式碼、20個算力中心的接入、280多個服務商。
「我們的目的就是未來在算力的排程、套用的部署、套用的界面、套用的生態環境等方面,能夠把中國的算力環境,提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國家高效能電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厲軍說。
算力融合垂直場景,賦能千行百業
智能時代,算力為先。在大會主論壇上,中國移動宣布算網大腦規模商用。旨在透過對算網資源的統一管理和智能排程,實作各方算力匯聚和高效利用,賦能產業數智升級,推動算力成為像水、電一樣,可「一點接入、即取即用」的社會級服務。
近年來,大模型與垂直場景深度融合,在眾多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數碼經濟的發展註入了蓬勃動力,推動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套用。「算力作為AI基礎設施與底座,是激發人工智能活力與潛力的主要推手。」APUS董事長兼CEO李濤說。
據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測算,截至2023年底,全球算力基礎設施總規模達到910EFLOPS(FP32),同比增長40%。在綜合算力指數排名中,河北省首次躍居榜首,廣東、上海、江蘇、北京則連續三年穩居前五。此外,算力質效提升也成為各省份競相追求的目標。
近些年,算力科技領域的部份成果已投入使用,並取得良好社會經濟效益。比如,中國聯通超大規模智算中心服務,已形成超過35個行業大模型和100余個標桿套用;基於端雲融合計算架構的無影雲電腦,已惠及18萬名中小學生和教師。
對此,業界人士分析,這些成果聚焦算力及相關產業前沿,不僅標誌著中國在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雲端運算及高效能計算等科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更為行業樹立了標桿,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算力套用模式,發揮了較強的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
此外,全國算力中心平均電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7,建立國家綠色數據中心246個;工業、教育、醫療、能源等多個領域算力套用專案超過1.3萬個。工業和資訊化部總工程師趙誌國表示,以數碼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形態,日益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結構最佳化、換擋升級的重要引擎,更加迫切需要以算力設施為代表的新型數碼資訊基礎設施暢通要素流動、經濟迴圈的「大動脈」。
要警惕「算力陷阱」,也要做好行業模型、數據訓練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算力成為新基礎能源、人工智能成為新生產工具、數據成為新生產要素,三者共同構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因素。」李濤認為,一方面需要持續加大對算力的投入;另一方面,也應當警惕「算力陷阱」,將目光聚焦於AI套用與生態建設。
當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受到廣泛的關註,但也存在安全風險,伴生諸多虛假、偏見、侵權、違背倫理的亂象。「數據安全是永遠的命題。新型算力要自主可信,打造數據治理安全可信新生態。」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說。
AI時代,數據傳遞與計算對網絡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是AI大模型對算力提出巨大需求;二是「空間計算」開啟前所未有的虛擬時代,需要提供更高速率、更低時延;三是智能體、人形機器人有感知、有思維,對算力、時延、可靠性提出新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認為,把行業的數據訓練好、把行業的大模型做好,完全可以走出中國特色的道路,因為中國的行業數據最完整、最全面。但需要與政府、企業等一起來解決這個課題,這才是新質生產力支撐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渠道。
李慧鏑提到了「以網強算」這一關鍵路徑。他認為,隨著算力形態從PC到雲,再到算力網絡的轉變,網絡的支撐作用也日益凸顯,從傳送資訊到連線算力,進一步升級為感知排程算力,呈現顯著的「網絡效應」。
「我們將依托中國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網絡優勢,將有效提升數據匯聚、處理、流通、交易效率,助力中國由算力大國向算力強國加速邁進。」李慧鏑說。(記者 李政葳 實習生 孫新武)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