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現場,來源:主辦方供圖)
重慶號稱「8D魔幻城市」,因地形復雜、道路縱橫交錯常常訊號不暢,被諧謔「走錯一條道,就是重慶一日遊」多年。
如今,這樣的尷尬或將逐步得到解決。在9月3日舉辦的2024年空天資訊工業國際生態大會(以下簡稱「大會」)-「5G+北鬥」融合套用專題論壇上,中國移動 釋出全國首個「5G+北鬥」地下環道精準導航專案——重慶解放碑地下環道精準導航專案。該專案透過在現場部署5G基站和室內模擬衛星,讓5G與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進行深度融合、優勢互補,實作了精準辨識並定位隧道內外、地面地下,導航秒停秒啟、精準分層。
實際上,重慶解放碑地下環道透過「5G+北鬥」破解室內導航「最後一公裏」難題,只是重慶近年來推動北鬥套用的一個切片;而重慶推動北鬥套用、賦能超大城市治理,亦只是國家大力推動北鬥規模化套用的縮影。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362億元人民幣,較2022年增長7.09%。
鈦媒體APP在大會上了解到,隨著中國北鬥三代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國家正力推北鬥規模套用,鼓勵城市試點、支持「北鬥+」融合創新套用,賦能千行百業。
大力推動北鬥規模化套用
北鬥系統是中國自主研發和建設營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具備定位、導航、授時全球服務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大會上談到,隨著2020年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組網完成,中國衛星導航技術實作了從0到1的歷史性跨越。其還強調,「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新起點的開始。」
早在2022年初,工信部就釋出【關於大眾消費領域北鬥推廣套用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提升北鬥系統使用者體驗和有利競爭,將大眾消費領域打造成為北鬥規模化套用的動力引擎。
今年恰逢中國北鬥30周年,中國北鬥規模套用也向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
7月12日,工信部釋出【開展工業和資訊化領域北鬥規模套用試點城市遴選的通知】,擬遴選一批有條件、有基礎的城市開展北鬥規模套用試點工作,加快提升北鬥滲透率,促進北鬥器材和套用向北鬥三代有序升級換代。
政策發力,各地加速布局北鬥套用。
在大會召開期間,中國衛星 網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星網」)與重慶聯合釋出創新推動北鬥規模套用先行先試行動方案,雙方將組建時空資訊營運服務平台型公司,統籌運用國家時空資訊營運服務能力,透過基礎技術產品集約供給、套用場景創新、新業態新模式實踐,推動「區域+行業」北鬥規模套用的時空資訊綜合服務平台。重慶規劃,到2027年,力爭打造千億級的空天資訊工業集群。
同時,由中國星網控股,兵器工業集團、中國移動參股組建的中國時空在會上正選北鬥規模套用作業系統和大眾北鬥1米精準定位服務。按計劃,在年底前,中國時空將在重慶市開通大眾北鬥1米精準定位服務,2025年面向全國推廣。
8月30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南海區人民政府與北鬥航天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共同推進大灣區北鬥時空大數據中心暨產業合作基地專案建設,其中北鬥航天集團及其聯合體投資不少於100億元。
江蘇省則著重建設北鬥產業套用基地,目前已建設江蘇北鬥衛星套用產業研究院、蘇州北鬥雲平台、揚州中星北鬥衛星遙感產業園、中國北鬥衛星導航(南京)產業基地等多個套用基地,形成了從芯片到終端的完整北鬥產業鏈。省會南京還在上個月官宣,已啟動北鬥高精度位置導航服務套用工作。
「北鬥+」吹響萬億級新質生產力產業號角
當前,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智能駕駛、「車路雲」等發展迅速,對定位、導航提出新要求,時空資訊、定位導航服務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反過來,「北鬥+」賦能千行萬業已成共識,尤其在大眾消費領域大有可為。
【2024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截至2023年底,國產北鬥相容型芯片及模組累計出貨量已超過4億片,國內主要行業和領域的北鬥終端器材套用總量約2500萬台/套,全面融入電力、通訊、交通運輸等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建設。
上述的【遴選通知】明確,試點圍繞大眾消費、工業制造、融合創新三個領域。大眾消費領域,提升北鬥套用普及率,試點城市以智能電話、可穿戴器材、平板電腦、共享出行、低空套用無人機等領域為重點,積極引導企業研制和生產北鬥產品;工業制造領域,加速北鬥行業套用賦能,加快在汽車、船舶、航空器、機器人 等重點領域推廣北鬥套用,全面擴大重點營運車輛、公共領域車輛、商用車和乘用車北鬥搭載比例;融合創新領域不斷挖掘「北鬥+」套用新場景,催生新的經濟形態。
李德仁也指出,未來,全國可以在遙感監測、交通監控、商業運輸等領域持續拓展套用空間,依托「北鬥+高精度室內定位」可實作亞米級定位精度、「北鬥+5G」可顯著提升公共安全資源調配精準性,加速推動北鬥規模化套用。「透過北鬥加遙感和通訊實作空天資訊無所不在的快準靈服務,創造多個萬億級新質生產力產業。」
「以推動智能交通發展為例,既要有‘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還要有‘隨動的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經南向鈦媒體APP表示,有了北鬥系統所構建的感知決策體系作為支持,讓智能網聯汽車、車輛網、高精地圖三個基礎設施連線起來,才能實作‘車路雲一體化’的智慧出行。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業則向鈦媒體APP等表示,「超大城市治理依賴於智慧城市的建設,北鬥導航系統所提供的時空座標,會是未來智慧城市建設重要的時空基礎設施。」
好訊息是,「北鬥+」和「+北鬥」的賦能已經走在路上。
比如,上述的重慶解放碑「5G+北鬥」立體導航只是中國移動上研院探索5G+北鬥融合套用的一個場景。中國移動上研院表示,「5G+北鬥」時空資訊為低空飛行活動提供統一數碼化底座,水平精度可達2-5厘米,高程精度可達3-7厘米,飛行效率提升15%以上。目前,中移上研院「5G+北鬥」還在測量測繪、智慧農業 、應急救援、公安執法等數十個場景有落地套用。
無獨有偶,作為此次大會舉辦地的重慶,就在會上釋出了四類16個空天資訊大跨度綜合示範套用場景,包括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三峽庫區危巖地災防治,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長安新工廠排程管理、永川自動駕駛測試基地,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城市共享電單車監管等綜合套用場景,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縉雲山智慧監管等。
北鬥「上車」也正照進現實。長安汽車 智能化研究院總經理賀剛在大會上透露,長安汽車在2018年就釋出了智能化「北鬥天樞」計劃。目前,長安品牌乘用車北鬥搭載覆蓋率達100%,國內已量產超500萬台套,海外產品銷售近50萬台套。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則透露,「華為近年來不斷提升衛星通訊技術實力,從Mate50系列正選大眾手機單向北鬥衛星訊息,到Mate60系列實作衛星語音通話功能,再到Pura70系列正選北鬥衛星圖片訊息,華為正逐步構建起衛星互聯網與地面網絡的無縫連線。」
天風證券 研報指出,據國家有關部門研究測算,在國計民生重點行業領域,預計2025年北鬥將在交通運輸、公安、能源、應急、自然資源實作全面覆蓋;在大眾消費領域北鬥相容套用覆蓋率預計達到90%以上。
任重而道遠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精度最高、功能最多的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公認定位精度已超過GPS。」劉經南告訴鈦媒體APP,北鬥還是目前全球唯一在一個體系下,同時提供標準服務、天基廣域增強、天基精密單點增強、地基增強PNT服務的導航系統,具有功能多、技術特、精度高的優勢。
如是所言,目前北鬥的效能已經與GPS相當甚至超過GPS,但業內人士多向鈦媒體APP坦言,要在短時間內完全取代GPS系統並非易事,北鬥產業仍任重而道遠。
「全球定位系統在美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83年正式啟用,1993年向全世界免費提供該系統。經過多年的發展,GPS 已經相當成熟和穩定,也就擁有大量使用者。」一位業內人士就告訴鈦媒體APP,中國出於國家安全布局北鬥,屬於「後來者」,雖然北鬥系統已經實作了全球覆蓋,但在一些偏遠地區或國外的一些地區,北鬥的訊號可能還不是很穩定,仍需要GPS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另一方面,GPS已經在全球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且公眾已經養成使用習慣,這意味著北鬥與市場的對接和套用,仍需要時間積累。
重慶數創園董事長楊淳至也在大會上提出北鬥產業當下最現實的問題,「大部份北鬥企業規模都比較小,並且都不怎麽掙錢。」其舉例,國內一個做得比較好的北鬥產業園花十年聚集了100家企業,去年收入60億,稅收2億。從這個維度來看,無論是對政府、園區、企業來說,都需要進一步挖掘北鬥的產業價值。
「產業需要頂層規劃、合作、商業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楊淳至建議,北鬥是基礎設施,不能靠它本身掙錢,而是要用北鬥賦能產業,找到大的套用場景來推動產業。這些場景可能需要政府內部的跨部門協作,充分發揮體制優勢,也需要制度、政策體系化的創新,以及行業內部開放合作,形成合力共建生態。
在楊淳至看來,空天資訊數據要素化是現階段解決問題的關鍵。但目前空天數據要素化面臨幾個問題:一是由於數據安全、私密保護,導致數據不能共享,不能廣泛套用,這是最大瓶頸;二是原始數據跟套用需求之間是有鴻溝的,原始數據很難拿來直接交易。
「數據的要素化有幾件關鍵的事:一是數據基礎設施;二是數據標準與規範;三是基於能力而不是基於身份的授權營運;四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其建議,空天數據要跟土地市場一樣有三級市場,大規模數據資源要掌握在政府主導的手上,然後授權給有能力的公司對數據進行治理和營運,再賦能給成千上萬的企業去套用。
於賢成也提到,要持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北鬥套用領域的融合創新,發揮時空數據的賦能作用,實作北鬥產業發展創新驅動;持續創造條件讓企業「搭車」海外重大工程專案,實作北鬥走出去,拓寬海外投資渠道,支持國內北鬥企業和北鬥產品落地海外;加強科普宣傳,拓展北鬥高精度定位在大眾消費領域的套用場景,提升北鬥套用普及程度。 (本文正選於鈦媒體APP,作者|蘇啟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