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人形機器人第一城,首輪競逐賽開啟|鈦媒體深度

2024-09-04科技


盡管還沒看到商業化的太多可能性,但各地聚焦人形機器人 第一城的競逐賽已經開始。

在北京,由工業與資訊化部門牽頭,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後更名為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於2023年年底成立。優必選 、小米、京城機電和亦莊控股成為該創新中心的創始股東,前三家公司分別占股約28.57%,並列第一大股東。

鈦媒體APP還獨家了解到,創新中心成立之初,優必選和小米等創始股東共計向其免費授權了600余項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專利技術。未來,創新中心獲得的的專利知識產權,也會免費提供給股東單位。

在上海,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於今年5月揭牌,該中心目前正在建設一個能夠容納100個人形機器人進行智能訓練的訓練場,11月將完成1期建設;預期到2027年,該訓練場將擴大到能夠容納1000個人形機器人訓練。

在深圳,廣東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則是在同年3月成立,該中心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及其下設的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牽頭成立,股東單位包括逐際動力、樂聚機器人等10家相關機構和企業。

除一線城市之外,浙江、四川、安徽等省也都成立了人形機器人相關的創新中心,試圖以此為牽引,帶動當地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這是當下火熱的人形機器人浪潮中的另一條河流。和創業公司單打獨鬥的發展模式不同,創新中心試圖透過政企合作的方式,聯合當地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來助力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那麽,當各地都進入到這場人形機器人的競逐賽後,誰又能夠在首輪競爭中拔得頭籌呢?

走到台前的「國家隊」

當特斯拉 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點燃人形機器人的「這把火」後,中國第一批進場的是年輕的創業者們。

2023年以來,包括宇樹p、智元遠征A1、傅利葉GR—1、星動紀元「小星」、逐際動力CL—1等在內的一批國內人形機器人產品被陸續推出。與幾年前踏入自動駕駛的創業者類似,這些人形機器人公司的創始人都很年輕,大多都是90後一代。

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曾對鈦媒體APP表示,人形機器人行業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爆發,是因為大模型的出現,讓創業者看到了人形機器人走向通用的可能。而大模型和人形機器人都是全新的技術領域,以往的經驗和技術都不再適用,所以更年輕的人學習起來更快,也更願意深入進去。

不過,隨著人形機器人的浪潮進一步向前推進,各地成立的「國家隊」——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也開始走到了台前。同時,一些政府引導基金也在持續進入人形機器人行業,參與創業公司的早期融資。

「政府層面如此深度地參與這樣一個早期行業,確實是在十年前的自動駕駛創業潮中未曾出現過的現象。」

聯想集團 副總裁、聯想創投合夥人王光熙對鈦媒體APP表示,至於其中原因,一方面與整個資本市場的環境變化相關。近幾年,國有資本在新興產生產力相關的一些創新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非常早期的行業,也是一個跨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從AI軟件到硬件,再到套用場景,整個價值鏈的鏈條非常長。這就導致單一的機構,很難像政府部門那樣,湊齊那麽多的資源來支持產業的發展。

事實也是如此。以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為例,這家成立於2023年年底的創業平台,在成立4個月之後就釋出了全國首個通用機器人母平台「天工」,並實作了全球首例全尺寸純電驅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奔跑。

而依靠政企合作的優勢,該創新中心還將向重點科研機構與高校提供超百台「天工」系列機器人。科研機構可基於「天工」母平台的軟硬件功能,根據需要進行二次開發,推動產業研究和套用落地進一步加速。

此外,上海市與國家工信部聯合成立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組建了包括7位院士在內的專家委員會。上海浦東的張江機器人集聚了傅利葉智能、開普勒人形機器人、智元機器人等一批相關企業,並搭建ABB機器人賦能中心、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放創新中心、機器人國評中心浦東分中心、機器人進出口查驗平台等一批功能平台。

更為重要的是,上海市還在推動大型場館、高鐵、機場、汽車、核電等領域的場景,向人形機器人開放。這意味著,與無人出租車類似,人形機器人也將在政府部門的推動下,更快進入到實際場景中。

人形機器人第一城:南北之爭

透過產業政策集聚的方式發展人形機器人,雖然能夠加速落地,但各地區由於產業結構的不同,也導致了人形機器人供應鏈配給效率存在差異。

「單從硬件供應鏈來看,長三角區域的供應鏈較為完善。」

配天機器人CTO郭濤對鈦媒體APP表示,從工業機器人基本結構件的生產制造,到加工鑄造,再到電纜連結器,在長三角區域都能找到成熟的供應鏈支持。相對於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零部件更為復雜,很多都處於發展起步階段,尚不成熟。這個時候,供應商能不能快速響應廠商需求,就成為了產品研發能否成功的關鍵。

「比如電纜如何走線,平時可能是個小問題。但當真正要商品化、工程化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郭濤稱,所以在具身智能研發早期,供應鏈的聚集效應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

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主要集中在深圳、廣州、上海和蘇州,這四個城市分別擁有4.94萬、4.41萬、3.61萬和3.52萬家相關企業。這些聚集的機器人企業,為人形機器人的零部件供給打下了基礎。

「此外,新能源汽車在最近十幾年突飛猛進的發展,也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聯想創投合夥人王光熙表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讓中國在電機、電控、電池的產業集中度非常高。同時,汽車行業的激烈競爭,也讓零部小型化、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快速提升,這些零部件很大比例可以在人形機器人本體上復用。

而長三角地區,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重鎮,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來鏈上的布局尤為突出。根據產業象限的統計,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已經形成了包括整車制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在內的完整產業鏈。2023年全年,長三角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產量341.78萬輛,占全國總產量的36.2%。

如果說,硬件供應鏈成熟是南方的優勢,那麽豐富的軟件解決方案則是北方的長處,尤其是在大模型領域。

據鈦媒體APP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底,北京釋出的大模型產品已超過115個,在全國排名第一。代表產品包括百度 文心、抖音雲雀、京東 言犀、智譜AI ChatGLM、中科聞歌雅意、北京大學ChatLaw、第四正規化 的「式說」等,覆蓋內容生成、智能問答、IT支持、數據分析、智能辨識等多個場景套用。

融資層面,據IT桔子統計,2023年,總部位於北京的AI初創公司融資事件達156筆,占全國AI領域融資的29.4%,約等於3個杭州、7個廣州、13個成都。

「在大模型未出現之前,機器人的操作控制主要是靠固定程式來實作。胳膊擡多高、往前進多少米,全都是規則,相當於是用無數行程式碼解決無數個問題。如果想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進入到實際生活,理解人類意圖,這一路線顯然是走不通的,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問題。」

銀河通用人形機器人產品總監朱輝對鈦媒體APP表示,而現在的大模型,讓人類看到了機器人智能前進演化的可行性路徑——只要給大模型足夠多的數據,不斷調整模型參數,這個模型最終表現出的效能就會提升。「這給了業界科學家清晰的方向和極大信心,而在此之前大家都是普遍悲觀的。」

綜合來看,人形第一城的「南北之爭」更像是軟硬供應鏈的互補。「所以,很難評價各地創新中心的方向對或不對、孰優孰劣,各地政府也都有著自己的考量。」王光熙稱,但不論如何,這人形機器人這個非常早期的行業中,政府出來做一些事情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通用之路,道阻且長

事實上,不論是江浙滬一帶成熟的硬件供應鏈優勢,還是北京豐富的AI人才儲備,都只是人形機器人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條件。如何讓機器人走向通用化,像人類一樣進入實際產線和家庭服務中,才是所有創業者和創新中心要過的最大難關。

王興興認為,在過去的一到兩年內,國內很多人形機器人公司之所以可以跑出來,是因為大家用了大量開源的四足機器人技術,包括控制演算法、硬件等。但是,人形機器人想要繼續發展,單純靠大語言模型還遠遠不夠。大語言模型本身是機器人模型的一部份,但它不是全部。

從ChatGPT的技術邏輯也可以看到,大語言模型找尋到了一條「大力出奇跡」的可行性路徑。OpenAI透過不斷地增加算力和數據,ChatGPT的人機互動能力就可以不斷上升,而且目前業界還沒有看到這種能力提升的「天花板」。但對於機器人大模型而言,王興興認為目前這個行業沒有走到「大力出奇跡」的階段。

「目前國內的大公司其實對AI和機器人都挺關註的,但他們的投入也是比較克制的。」

王興興對鈦媒體APP表示,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對於機器人大模型投入比較克制的最大原因就是,機器人模型的技術路線沒有像大語言模型那麽清晰。「在這模型研發沒有清晰路線的階段,如果投入大的財力和人力,其實會有點使不上勁的感覺。這條路你都不太清楚,你拼命往裏面跑也跑不了。」

而當通用機器人還未找到明確方向時,一些公司也開始透過「沿途下蛋」的邏輯,在細分場景中尋找商業化的可能。

「我們的機器人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會進入到真實的藥店、商超裏面做測試,逐漸實作藥店夜間場景的無人值守,和藥品訂單的機器人配送。」銀河通用人形機器人產品總監朱輝表示,為了能夠降低機器人成本,在藥店值守的機器人會用輪式底盤去掉人形機器人的雙腿。它的優點就是成本低,工作穩定且續航長。

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的技術負責人車正平則向鈦媒體APP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很難在一些影響生產節拍的環節進行工作,更多是參與生產線「一頭一尾」的工作。比如機器人可以在產業前端搬運上下料,到生產末端進行質檢、搬運成品。

而關於各地城市新成立的具身智能創新中心的發展方向,車正平則認為未來各地創新中心可能會走向協同發展的模式——當某個創新中心在人形機器人的垂直領域做出技術突破,各地都可以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透過增加算力和數據可以提升機器人某一方面的能力。機器人通用的AI模型,全球範圍內大家做得都不夠好,目前沒有人可以真正將AI機器人做到極致。」王興興認為,在全球都沒有人做出來的情況下,你可以認為這件事情要做成需要靠運氣,或者看某個天才式的人物來推動了。 (本文正選於鈦媒體APP,作者 | 饒翔宇 編輯 | 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