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關註騰訊大會丨對話騰訊集團副總裁李強:將更大的「蛋糕」給到合作夥伴,大模型to B商業化之路仍較長

2024-09-08科技

當前,全球經濟疲軟、行業內卷加劇,尋求第二增長曲線成為企業普遍共識。毫無疑問,如何在逆勢中重塑增長,已經成為每一家企業的必答題。逆勢尋求新增長,就是在為困局找解法,為發展找路徑。

作為雲服務提供商,騰訊雲的增長動力之一就來自如何助力企業開啟增長新密碼。

「合作夥伴面臨的問題跟我們雲廠商面臨的問題基本類似,傳統泛互(泛互聯網)的市場已趨飽和,增長較緩。」近日,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應該把精力放在友商,更多應該放在大的環境,尋找新的機會在哪裏。與其在一個紅海市場卷,形成第二增長曲線更重要。無論是騰訊雲自身還是推動合作夥伴增長,都是希望進入到更多行業,進入下沈市場。

另外,出海模式的轉變,也給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尋找新的市場增長點帶來了機會,同時也帶來了雲端運算需求的增量。在包括遊戲、娛樂等的泛互聯網行業,騰訊雲2024年上半年出海業務增速超70%。

騰訊集團副總裁李強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將更大的「蛋糕」給到合作夥伴

騰訊2024年Q2財報顯示,當季總營收1611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實作雙位數增長。截至目前,合作夥伴數量已經突破11000家,共同服務的客戶總數超過200萬家。三年來,收入過百萬元的合作夥伴數量增長了150%;兩年來,騰訊會議夥伴收入增長355%。

騰訊雲副總裁、產業生態合作負責人楊晨表示,追求生態的繁榮是騰訊雲的目標,但數量並不是體現生態繁榮唯一的目標,生態的質素相對更加重要一些。特別是在今天這個市場環境相對充滿挑戰的大背景下,從騰訊自身來講,重點還是要打磨好產品,練好內功,跟夥伴們一起提升客戶端拓展和營運的服務能力,這才是根本。

很長時間以來,騰訊雲to B生態合作的思路是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騰訊雲副總裁吳奇勝指出,未來一年,騰訊以開放的心態和把「半條命」交給夥伴的思路是沒有任何變化的:「過去我們還做了一些相應的調整,對一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夥伴還給予一些資源傾斜,對於做得不好的夥伴做了一些清退。未來更多不是看中11000家這個數量,更多的是有一套評價機制,讓夥伴在這裏既能掙到錢,又能讓我們的業務共同成長。這是核心理念。」

李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騰訊的基因就是非常註重與合作夥伴、生態的共贏,而這種共贏,能夠看到無論是政策的出台、對待合作夥伴支持的力度,和市場友商截然不一樣,騰訊很少出台一些政策沖擊到合作夥伴,反而是更多的支持,支持夥伴擴大市場。

「我們是堅定的,不是口號,我們砍掉了大量的整合、交付、咨詢、客製化開發業務,而這些業務實際上都交給了合作夥伴來幹,有更大的‘蛋糕’給到合作夥伴,來讓這個生態變得更加繁榮。」李強補充稱,騰訊雲在支持合作夥伴,幫助合作夥伴做轉型,不僅僅做雲原生類的企業,因為雲原生類的企業慢慢進入到存量市場,進入到新行業。騰訊雲幫他們做培訓、賦能,一起聯合做行業化的解決方案,支持他們到下沈的市場開設新的機構,騰訊雲也招募下沈市場當地的合作夥伴,參與到騰訊生態體系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情況越來越明顯。

雲端運算下沈市場增速已超發達地區

中國有超過5000萬家的企業(2023年底數據,中國市場主體中企業數為5826.8萬戶),這些企業是以往很多廠商包括騰訊雲在內難以直接覆蓋的,它們可能遍布中國的一線、二線、三線、四線的城市,所以下沈成了必然趨勢。

李強指出,發達地區收入的規模依然占騰訊雲的大盤,但下沈市場增速非常快,可以為市場帶來不錯的增長預期。無論是發達地區雲的存量還是早期雲原生客戶存量,慢慢都進入了存量市場。下沈市場盡管體量上相對於發達地區來講還比較小,但增速遠遠超過發達地區。

「所以即便是在下沈市場的企業,他們也意識到雲端運算對於企業的降本是很好的手段,所以下沈市場我們看到還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反饋,我們也會繼續堅定地在這個領域進行投入。」李強說。

下沈市場除了增長空間大,盈利狀況也好過頭部客戶。李強從公有雲的份額情況觀察到,頭部大型企業公有雲收入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的。但是中長尾市場的客戶,雖然一個合作夥伴可能客單價每年只有幾千塊到上萬塊,但其盈利狀況可能比頭部客戶毛利高很多,而且它采取線上電銷方式經營,相對成本也較低,可以做近十億元的規模。

因此,李強也對記者坦言,中國企業的數量極其龐大,中長尾的力量非常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份潛力也能支持合作夥伴的業務越做越大。

大模型商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AI大模型帶來的雲端運算需求,特別是智能算力的需求是非常明確的,這已經成為過去一段時間雲端運算廠商重要的增長引擎之一。

在李強看來,大模型套用在容錯率相對高一些的場景會更好一些,比如知識管理、行銷、客服、程式碼、智能風控等領域。除了大模型本身,一套穩定、高效能的AI基礎設施尤為重要,它能真正幫助客戶低成本、低門檻地把技術落地到業務場景,帶來效率和成本的最優解。

目前,騰訊已經構建起了全鏈路的AI大模型產品矩陣,打造了20多個行業大模型,覆蓋50多個行業。9月5日,騰訊宣布推出新一代大模型「混元Turbo」,相比前代模型,騰訊混元Turbo的效能有顯著提升,訓練效率提升108%,推理效率提升100%,推理成本降低50%,解碼速度提升20%。

目前,騰訊混元在騰訊雲上提供了多種尺寸的模型服務,透過API、專屬模型、精調模型等接入和使用方式面向企業及個人開發者全量開放。

「其實當下大模型在to B側的商業化遠沒有大家想的這麽欣欣向榮,在B端套用上,行業壁壘相對較深。其次,中國的企商對於自有行業化數據保密性要求比較高,真正設定了核心業務的,他們更多願意是(以)私有化部署形態做。但真正走私有化路線時,反過來也影響大模型跟行業的結合,特別是復制和推廣。這個某種意義(上)講也形成今天的瓶頸。」李強補充稱,在一些復雜的套用方面,大模型可能也還沒達到傳統行業的要求,但騰訊一直在進行很多有力的嘗試。整體來看,大模型商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