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讀書|「人與機器」的結合可以釋放出多大的創造力?

2024-10-21科技
AI賦能的時代會是什麽樣子,未來學家庫茲韋爾在【奇異點更近】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壯麗的圖景,與AI融合,人類將開啟奇妙的旅程,思維能力爆炸式增長,創造力爆棚,也能不斷解決從疾病到衰老等一系列問題,達到某種程度的數碼永生。
過去兩年,生成式AI的狂飆顯然讓庫茲韋爾信心爆棚,機器是否會取代人,甚至傷害人類,已經不在【奇異點更近】的討論範圍之內了。相反,他把目標釘選在「人與機器」的結合可以釋放出多大的創造力上。
庫茲韋爾首先更新了奇異點的定義:「我們將與AI融為一體,並利用比人類強數百倍的計算能力來增強自己的能力。」融入,讓AI賦能人類,這是一個更加奇妙的未來。
這種期許基於三方面的假設。
首先,AI與人類有著不同的智能。AI與人類不同,不太可能更像人。人類的智能其實是各不相同的認知能力的結合。同樣,我們也應該把AI的進步看作一系列獨立技能的集合。在一些方面,AI已經具備了超人的能力,比如運算的速度,能夠處理海量的數據,更重要的是它將延續過去60年一再被驗證的「摩爾定律」,算力每兩年翻一番,呈現出持續的指數級增長的態勢。在另一方面,AI很難變得像人。AI尚需跨越三個重要的裏程碑,分別是情境記憶、常識理解和社互動動。換句話說,AI仍然無法構建一個關於現實世界的模型,也無法設想不同場景,並預測現實世界中可能發生的後果;同樣,它也難以做到換位思考,用別人的視角觀察世界。這些都是人類特有的能力。
如果我們假設AI未來的發展不是變得更像人,而是在它更擅長的領域內保持指數級發展的態勢,人與機器的融合就變得順理成章,奇異點意味著AI賦能的以人為主導的「超人」的誕生。
其次,AI作為最新也最為重要的通用目的技術(GPT),不僅自身會持續指數級的發展,同時也會成為其他一系列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些技術,不僅涵蓋了我們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各種重要技術,比如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速度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快,僅光伏一項,如果能夠在材料學和轉化率上大幅提升,就能帶來驚人的效果),比如說垂直農業等。更重要的是,它將成為一系列領域突破的智力基礎,比如納米技術。
【奇異點更近】可以說把大部份人類社會和與人自身相關的技術變革都寄望於納米技術的大發展和分子/原子級別的重塑上。在庫茲韋爾眼中,納米技術不僅僅是人類治療衰老達到「長壽逃逸速度」的重要工具,也是「隨心所欲」塑造包括食物在內的萬物的基礎。這也是不少未來學家的終極夢想,對現實世界的重塑如果能夠分拆到原子級別——畢竟這幾乎是整個物理世界最基本的建構體——一切皆有可能。
再次,從有形向無形的跨越將變得更加徹底,最終人類自身的智慧也將如此。
從有形向無形的跨越涵蓋幾個層面。一個最基本的層面是基於VR/AR的智能元宇宙的普及。庫茲韋爾預測到了21世紀20年代末,VR/AR技術將融合成一個引人註目的新現實層,在這個數碼世界中,許多產品甚至不需要以實物的形態存在。
在此之上是AI賦能的層面,AI和技術融合將使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轉變為資訊科技,它們也能從數碼領域已經出現並為AI加速的指數級增長趨勢中獲益。在無形主導的未來,萬事萬物最大的價值在於知識,至於如何制造出來,載體是什麽,差別不大。電子書和沒有內容的電子筆記本就是最好的比喻,兩者可以有類似的載體,但電子書有價值,而空白的電子筆記本一文不值,免費讓人使用。產品的真正價值將體現在它們所包含的資訊上,即投入其中的所有創新,從創意到其制造過程的軟件。
最終是人類的思考與AI的融合。庫茲韋爾認為,人的思考是無形的,並不依賴於有形且多變的大腦,一個人身份的完整性是由資訊和功能決定的,而不取決於任何特定的結構或材料。換句話說,人類的思考並不完全依賴於大腦,這就為未來「腦機介面」帶來的從有形的大腦到無形的「超腦」的跨越奠定了基礎。
他預測人類發展將很快進入第五個時代,直接將人類的生物認知與數碼技術的速度和力量結合起來。具體而言,21世紀30年代,腦機介面將讓人有機會擁有第二個大腦,無論是將自己的思想上傳到雲端,還是為自己的思考增加算力。到了21世紀40年代初,納米機器人將能夠進入活人大腦,並復制構成個人記憶和性格的所有數據,形成「2號你」,或者說以數碼化方式備份我們的思維檔。到了2045年,人類的思維能力將擴充套件數百萬倍。
人與AI的融合意味著「超腦」的誕生,僅基於生物大腦這種有機基質的心智,將無法與透過納米精密工程增強的心智相提並論。
顯然,庫茲韋爾在【奇異點更近】中開啟了一場特別有意義的思維實驗,試圖描繪出人與AI融合之後的螺旋上升的理想畫面。
首先,AI指數級增長會讓人類的思想如虎添翼,形成人機融合的超人。而這種超人的智慧又能解決人類的各種問題,從治療疾病到延長人類生命;此外,它也將帶動在更為廣闊領域內深遠的創新,重塑物理世界,無論是微觀還是宏觀。這些再輔之以XR創造的虛擬世界智能元宇宙,會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
按照他的暢想,在這一基礎之上,人類將跨入第六個時代,人類的智能將延展至整個宇宙,把普通物質轉變為能在最密集計算水平上進行組織的計算介質——這其實是超人智能、納米技術、材料技術的結合,讓人類可以用原子為材料重塑世界,搭建未來。
這的確是激動人心的未來。但我想還是需要拉回到現實來討論。
一方面,在過去30年,尤其是在西方國家,我們其實已經很明顯地看到了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發展的脫節。彼得·蒂爾的金句「50年前,你們就承諾未來會有飛行汽車,可是我們等來的卻是140個字元(推特、X)」,就比較好地詮釋了這種脫節。庫茲韋爾也指出,過去30年西方的GDP或許發展放緩,中產階層的薪金也持續20多年停滯,但是以資訊/知識來衡量,以計算能力來比較,卻是呈現出指數級別的增長,普通人的生活也的確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改善(你幾乎難以想象一個工作和生活中沒有智能電話的世界)。換句話說,過去幾十年西方以貨幣計算的財富和收入增長的停滯並沒有正確反映出資訊科技所推動的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善。
AI是不是那個銜接現實和虛擬世界的超級技術?我想這是我們要追問的根本問題,畢竟我們現在終於等來了飛行汽車,甚至是低空經濟的大爆炸,這多少要歸功於AI進步帶來的算力提升。
另一方面,我們又要給那種過度樂觀潑點涼水。生物醫藥領域內的進步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慢得多。無論是制藥還是醫療,改進往往慢於我們的預期。在疫情期間火速制造出mRNA疫苗的兩家廠商在轉回靶向治療癌癥、建立客製化癌癥疫苗的路遠比他們想象的更艱苦。所以,庫茲韋爾以10年為一個單位,認為到了2030年人類就能達到「長壽逃逸速度」的預測,很可能過於樂觀了。同樣,腦機介面、人類意識的上傳、創造人類的第二大腦、實作人類呼叫AI的巨大算力塑造出超級大腦,這些到底是科幻般的想象,還是可以加速落地的技術,需要等待更多科研的突破。至於庫茲韋爾傾註了巨大熱情的納米領域,許多情節只能說更貼近科幻小說裏的場景。
當然,【奇異點更近】並沒有回避現實中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超越金錢和貨幣,讓我們更多意識到知識(無形資產)的價值,找到新方法來衡量算力增長和資訊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福祉,是這本書對未來經濟學的貢獻。但我們不能忽視市場經濟內在的發展邏輯。步入2024年最後一個季度,金融市場中對這一輪AI泡沫的質疑已經越來越多。巨頭對算力的投入到底能否找到可持續(能賺錢)的商業模式?短期內AI取代了工作(包括大量的程式設計師)到底會給社會帶來哪些影響?這些問題同樣沒有正確答案,卻很可能影響到未來AI的發展,因為沒有巨額金錢和腦力的投入,指數級的突破並不會自動到來。
當然,也許AI的發展就是會超乎我們的想象。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的確距離奇異點更近了。
作者:吳晨
文:吳晨編輯:袁琭璐責任編輯:朱自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