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尼安德特人從遙遠的地方選擇收集材料,精確配比,創新套用黏合劑…

2024-02-28科學

,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尼安德特人的才華越來越被我們賞識了。他們獵殺洞獅,烹調螃蟹,天生早起,創作藝術,甚至還涉獵了化工領域。

根據【科學進展】 ( Science Advances ) 雜誌刊載的最新文章,尼人所用石器工具是由含多種組分的黏合劑粘在一起的,這是歐洲大陸尼人使用復合膠黏劑的最早證據。此外,論文作者也指出,這些已滅絕古人類的認知和文化發展水平比我們原來以為的更高。

新研究的作者是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他們重新檢查了20世紀初首次發現於法國勒穆斯蒂埃 (Le Moustier) 考古遺址的石器工具,其歷史可追溯至大約12萬年前~ 4萬年前,即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這些工具在1960年代被獨立打包保存,很多都留有非常古老的膠黏物。研究團隊在一部份刮刀 (scraper) 、薄片 (flake) 和刀片 (blade) 上發現了 赭石 瀝青 混合物的痕跡。

赭石是一種天然黏土顏料,由氧化鐵與黏 土和沙子混合而成,可以呈淺黃色、紅色、棕色以及紫色。

瀝青是一種極其黏稠的深色液體,或以天然形態存在於礦物中,或由石油提煉所得。

對於勒穆斯蒂埃地區的古人類而言,想收集天然瀝青和赭石,必須去到遙遠之地。這會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要求周全的計劃和有效的方法。


混合前的液體瀝青和赭石

論文第一作者、德國蒂賓根大學考古學家兼地質學家柏德烈·施密特 (Patrick Schmidt) 表示:「混合物中赭石的含量超過了50%。我們對此感到驚訝。因為按說,風幹的天然瀝青不作改變就是一種黏合劑,但如果添加這麽大比例的赭石,黏合性可能就沒了……」研究團隊在實驗室裏分析了石器殘留材料的效能,結果有些出人意料:

如果單獨使用液體瀝青,它其實並不真正適合用來粘東西,但如果給它配比55%的赭石,就能得到可塑的理想混合物,它足夠黏稠,足以把石器與其他物體粘牢,同時幹燥後又不粘手。顯然,這種混合物非常適合用來粘石器工具和它的手柄。

針對石器使用及磨損痕跡的顯微鏡檢查也表明,尼安德特人的黏合劑確實是用來連線工具和手柄的。

要知道,即使是現代黏合劑也不易達到這種粘物不粘手的微妙平衡,他們的配方能用於制作耐用工具,必是深思熟慮反復試錯後的設計,展現了這些遠古「化工」先鋒對材料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使用帶手柄工具從事生產的習慣,同時也將歐洲古人類使用復雜黏合劑的時間向前推了數千年。

液體瀝青組合55%的赭石,就是優質黏合劑,能連線刀具和手把而又不粘手

另一位論文作者、紐約大學人類學家拉杜·伊奧維塔 (Radu Iovita) 解釋道:「這些工具顯示出兩種微觀磨損。一種是鋒利邊緣上典型的磨光,這通常由加工其他材料導致。另一種磨光分布於連線手柄 (假定) 的區域,其他區域則沒有——我們對它的解釋是,在連線區域,石器工具相對手柄的移動導致其中赭石磨損。」

尼人與智人大約在50萬年前分道揚鑣。過去科學家認為,尚處非洲的早期智人已經知道怎麽利用樹脂和赭石等成分制備黏合劑,歐洲的早期尼人卻不知道。而現在,透過勒穆斯蒂埃遺址的舊石器,我們聯想著這些「瘋狂原始人」從遙遠的地方選擇收集材料,以精確的配比混合材料,創新地套用黏合劑材料……

種種證據都告訴我們,尼安德特人的文化值得重新審視。用考古學家的話說,這種黏合劑的發展及其在建築工具中的套用,是證明早期人類文化演進和認知能力的堅實物證。

從另一個角度想,50萬年就分手的兩個人種,他們的先進技術發展卻能匯合成一條線,這其中必有值得我們深挖的故事。

施密特說道:「復合黏合劑是現代認知過程的最早表現形式之一。我們的研究表明,非洲早期智人和歐洲尼人有相似的思維模式。二者的黏合技術對於我們理解人類演化具有同等意義。」

資料來源:

Did neanderthals use glue? Researchers find evidence that sticks

Neanderthals used surprisingly sophisticated glue 40,000 years ago

END

【世界科學】雜誌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月刊定價15元/期

全年訂閱價180元

訂閱方式一:

「雜誌鋪」訂閱有折扣~

訂閱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4-263

訂閱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除了智人,還有哪些早期人類在創造藝術?

生育力越強,壽命越短?東亞人竟比歐洲人更多與尼人雜交?壓力大時吃東西會讓壓力更大︱新聞串燒

每天擼3秒,大力出奇跡;「高鼻子」基因遺傳自尼安德特人?「巴黎協定」即將全球限塑|新聞串燒

一個胺基酸居然決定現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的智力鴻溝?【科學】新發現

帕博拿下諾獎後,古DNA研究下一步怎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