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說宇宙裏的物質在大爆炸後就均勻分布在各個地方了,可隨著時間過去,由於宇宙膨脹速度跟天體星系間大小關系不均衡,使得對物質的重力作用不同,這樣宇宙空間裏的空白地方也就多了。
不過總體來講,宇宙空間裏的物質和星系分布還算比較均衡,不會有特大的偏差出現。
然而,科學家在北天室女座星系的東北邊發現了個特大的「空洞」。這空洞直徑大概有 2.5 億光年,跟地球的距離大約是 7 億光年。
在這個比銀河系的十萬光年還大兩千五百多倍的地方,裏面的恒星特別少,是個巨大的空白地帶,科學家就給它起名叫「牧夫座空洞」。
【牧夫座空洞】
牧夫座空洞作為宇宙裏已知的最大空洞之一,裏面的星系少得簡直可憐兮兮的,差不多得平均 1000 萬光年才能有一個星系。
咱可以這麽去比:銀河系的直徑差不多就只是牧夫座的兩千五百分之一吧,要說體積,牧夫座能裝下好幾千萬個銀河系呢。在那「不大點兒」的銀河系裏,光是恒星就有一千到四千億顆,可在這個特大的牧夫座裏,從 1981 年它被發現起,到 1997 年這十多年,科學家在這兒發現的星系數量才僅僅 60 個。這差距老大了,所以呢,有時候牧夫座就被叫做「超級空洞」。
要是按照科學家們對其他空間星系分布規律那樣去算的話,牧夫座起碼得有 2000 個星系才對呀,可實際情況是少得很,而且相互間距離可遠了,平均差不多得有 1000 萬光年呢。那為啥牧夫座這麽空呢?
由於星系特別稀少,所以有種看法是牧夫座空洞本來的物質或許在它形成之初,就被周邊其他重力更強的物質給弄走了,而後宇宙一膨脹,星系相互間超光速地遠離,那牧夫座空洞當然就變得越來越大了。
在一些稀稀拉拉的星系分布裏,有人覺得牧夫座的那個超級大空洞沒準是好多小空洞湊一塊形成的。可也有人覺得牧夫座不空,裏邊都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呢。
【宇宙空洞的形成】
科學家們在研究宇宙大爆炸後宇宙熱量分布的微波背景輻射分布圖時,瞅見了一些(深)藍色的地方,那些就是能量欠缺、物質分布超級稀疏的宇宙「空洞」。
宇宙裏「空洞」挺多的,牧夫座只是其中一個罷了。人類現今發現的最大宇宙空洞可比牧夫座大多了,嚇人得很,那直徑能有 18 億光年,簡直就是個超級無敵的巨無霸,叫「超級空洞」。
這些空洞並非就是啥都沒有的真空,只是從整個宇宙物質的分布情況來看,這裏的物質比其他地方要少起碼 20%,密度極低。在宇宙裏有出現空洞的地方,沒發現星系,那也就自然沒有恒星、行星和其他東西。畢竟沒啥天體能離開星系自己單獨存在。
就是說啊,從某種程度來講,咱們能把宇宙裏的空洞看成是啥都沒有的那種黑黢黢的區域,牧夫座空洞也包含在內。
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就是星系間的空隙大了些嘛,哪有那麽多所謂的空洞啊?
就科學家對宇宙空洞的研究而言,大概有 10000 個星系在宇宙中沒了,它們原先所在的那片地兒也由於物質的「神隱」沒了能量,慢慢降溫變成宇宙的低溫區,也就是上面講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裏的藍色部份,顏色越深呢,溫度就越低,這兒差不多就沒啥物質。
但對這種狀況來說,科學家也不曉得這些恒星跑哪兒去了,也不知道星系為啥會遠離這一塊兒。有人說,要是把這歸到暗物質頭上,那就可以說空洞的形成或許跟暗物質的活動有聯系。
那除了暗物質外,還會不會有別的可能呢?有科學家給出了另一種可能,就是宇宙高級文明的擴張。這要咋去理解呢?
【高級文明所為?】
關於宇宙文明的猜想和摸索,這世上向來都有對人類之外高級文明的看法留存。畢竟現在宇宙對人類來講幾乎沒邊兒,到底存不存在我們不了解的文明還真不好說準。
按照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去分,宇宙裏的文明大概有三個大階段:對行星能源的利用、對恒星系能源的利用以及(銀河系)母星系能源的利用。
照這樣的理解,咱大膽估摸一下:宇宙裏的空洞會不會是能利用宇宙其他星系能量的高級文明弄出來的呢?
為了讓自身文明能更好發展,那些高文明把星系的能源弄走、存起來、用掉、耗掉,就只留下啥都沒有的一片空地方,等這周邊星系的能源都被吸光了,高級文明索要星系能源的範圍還會持續擴大,那空洞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這種猜測不能說完全沒道理,就是有點太誇張了,一個恒星系的能源利用就已經很了不得啦,得啥樣高級的文明才能消耗掉數以千萬計的星系能源呀?按這個消耗程度,宇宙裏的星系能源能供這些文明用多長時間呢?
很明顯,沒多少人認可這種觀點。
有天文學家覺得,宇宙空間裏的那些低溫區域就是宇宙迴圈的證明呢。不過宇宙迴圈理論還在猜測驗證的階段,到底哪個觀點更有參考價值,那得等更多天文觀測的結果出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