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高原生態美 烏蒙鶴蹁躚

2024-03-17科學

飛臨大山包越冬的黑頸鶴 本報通訊員 陸開林 攝

保護高原濕地

初春時節,雲南大山包國際重要濕地天氣回暖、碧空如洗。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原凈土上,分布有跳墩河水庫、大海子濕地以及數百個亞高山泉眼,飛抵大山包越冬的上千只高原精靈黑頸鶴在濕地周邊,或悠閑覓食,或信步滑翔,或翩翩起舞,鶴舞高原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管護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大山包濕地生態環境質素持續向好,每年飛抵大山包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已從1990年建立保護區時的200余只增加到多年平均數量1500只以上,2023年11月27日飛抵大山包的黑頸鶴達2342只,創下建立保護區以來的最高紀錄。

大山包濕地分布有581個亞高山泉眼、737種高等植物,是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黑頸鶴等186種野生鳥類的越冬棲息地和遷徙中轉站,先後獲得「國際重要濕地」「中國最美濕地」等榮譽。多年前,由於大山包自然保育區邊界與昭陽區大山包鎮界線基本重合,加之群眾環保意識不強、當地經濟發展滯後,出現了人鶴爭地、過度放牧、濕地退化等問題,給大山包濕地保護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為守護好大山包國際重要濕地的良好生態,昭通市透過推行落實一部保護條例、建好一個補償機制、實施一批生態專案「三個一」治理模式,在保護區核心區實施退耕還濕、裸地修復、沖蝕溝生態治理、天然泉眼保護、人工種草、築壩蓄水恢復濕地植被等一大批濕地生態保護工程,為越冬黑頸鶴等野生動物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環境。

特別是2014年國家啟動濕地保護補助試點工作以來,大山包保護區作為全省首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專案試點區,累計爭取到中央濕地保護補助資金7530萬元,全力推進濕地生態效益服務功能補償、聘用保護區護鶴員、退化濕地草甸恢復、黑頸鶴食物源基地建設等濕地生態保護工作。該專案覆蓋保護區內的5個村委會50余個村民小組,有1000余戶村民從中受益,戶均補償金額1.5萬余元,受補償人數占保護區內農業人口的20%。

為有效解決人鶴爭地矛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昭通市統籌推進脫貧攻堅、生態搬遷等民生工程,組織保護區核心區村民1696戶近8000人搬遷至昭通壩子生活,並將遷出地村民留下的耕地全部恢復成草場和濕地,給予農戶退耕補償,既增加搬遷群眾收入,又有效減輕保護區人畜活動影響,實作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黑頸鶴屬雜食性鳥類,除了在濕地周邊捕食小魚、泥鰍外,還會刨食地裏的洋芋、燕麥、蕎子等農作物。為給黑頸鶴提供良好的覓食環境,大山包保護區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專案,在核心區建成黑頸鶴食源基地3750畝,土地上的洋芋、燕麥、蕎子等農作物只種不收,供黑頸鶴自由覓食。遇到大雪天氣,還安排護鶴員定時定點投餵玉米等食物。

作為大山包保護區15名護鶴員之一,邵聰學從2016年開始在保護區開展巡護工作,每年冬天等待黑頸鶴回家,春天又送它們遠行。在黑頸鶴越冬期間,他定時開展巡查監測、資訊統計、為受傷黑頸鶴提供救助,全力守護好黑頸鶴等野生保護動物的棲息環境。「愛鶴護鶴,人人有責,這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邵聰學說,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護鶴行動中來,保護黑頸鶴已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從人鶴爭地到人鶴和諧、從1990年建立保護區時200余只到2023年的2342只,經過多年的系統綜合治理,大山包國際重要濕地生態修復成效明顯,成為中國已知的越冬黑頸鶴族群數量最多、密度最大的越冬棲息地之一。目前,大山包保護區累計恢復濕地2萬余畝,其中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專案實施面積達1.1萬畝,濕地植被覆蓋率提高14.03個百分點,濕地生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得到全面提升。(沈迅)